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自我实现/励志社会与交往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

定 价:¥20.00

作 者: 姜爱华 著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人际沟通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472327 出版时间: 200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195 字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在梳理传统交往观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特征,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革命性变革,强调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成熟和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思辨构造,而是基于对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的考察:深入分析了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探索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阐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虚幻实质及马克思交往理论革命性变革的意义。

作者简介

  姜爱华,女,朝鲜族。1975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9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辽宁大学西方哲学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先后从师于陆杰荣和杨耕两位教授。1998年至2003年在沈阳体育学院马列教研室工作,2006年至今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人文社科部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理论探索》、《辽宁大学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1部,主持辽宁省社科联及校博士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传统的交往理论及其特征
一、古代的德性主义交往观
二、17一l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交往观
三、18世纪法国功利主义交往观
四、18一19世纪德国理性主义交往观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革命性变革
 一、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唯物主义方向
二、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实践基础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交往理论的具体深化
五、马克思晚年: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交往范畴的实践定位
第三章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一、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
 二、生产归根结底决定交往
 三、交往制约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
 四、生产与交往的中介形式:分工
 五、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的关系
第四章 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交往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有机变量
二、交往是社会制度演变的动力
三、交往是民族国家跨越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交往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契机
五、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第五章 交往与个人发展
一、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交往形式的扬弃与个人力量的增长
三、交往是自我实现的舞台
四、交往是制约个性解放的内在环节
五、普遍交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三、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往观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