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传统的交往理论及其特征
一、古代的德性主义交往观
二、17一l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交往观
三、18世纪法国功利主义交往观
四、18一19世纪德国理性主义交往观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革命性变革
一、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唯物主义方向
二、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实践基础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交往理论的具体深化
五、马克思晚年: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交往范畴的实践定位
第三章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一、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
二、生产归根结底决定交往
三、交往制约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
四、生产与交往的中介形式:分工
五、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的关系
第四章 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交往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有机变量
二、交往是社会制度演变的动力
三、交往是民族国家跨越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交往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契机
五、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第五章 交往与个人发展
一、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交往形式的扬弃与个人力量的增长
三、交往是自我实现的舞台
四、交往是制约个性解放的内在环节
五、普遍交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三、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往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