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寻找中国的法哲学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图、基本立场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研究方法、基本立论及内容安排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可能的意义
第一章 礼法学在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 理学史的回顾
一、儒学的传续
二、理学史的回顾
第二节 理学的逻辑体系
一、本体论
二、流化论
三、人性论
四、实践论
第三节 礼法学的对象范围及其在理学体系中的位置
一、程朱礼法学的对象范围和法学地位
二、礼法学在理学体系中的位置
第四节 程朱礼法学的基本思路
一、理:秩序的依据和根源
二、礼法:理在人世的呈现
三、外礼内仁:天理在人世的展开
四、克己复礼:理在矛盾运动中回到自身
第二章 礼法——法的外在形式
第一节 礼法——中国的古代法
一、西方模式的困惑
二、礼、政、刑的起源和中国古代法体系结构
三、礼、政、刑三者的关系
四、古代思想家对礼、政、刑及礼法关系的看法
第二节 理向礼的过渡
一、理与气、事的一般关系
二、序:礼之本体
三、和:礼之功用
四、分:礼之形成
第三节 礼向法的过渡
一、逻辑的过渡
二、历史的过程
第四节 “定在”的法
一、定在法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二、纲常是否绝对化的问题
三、纲常是理气共建的历史体现
四、纲常制度是动态的存在
第三章 仁义——礼法的内在精神
第一节 性:天理于人身的体现
一、性与天道、人心
二、性之善恶及根源
三、天命之性的平等
四、具体人性之构成
第二节 作为生命本体的仁
一、先儒对仁之论述
二、宋儒的生生释仁
三、仁的创生意义
四、仁的流发普及
第三节 作为道德本体的仁
一、仁由天道向人道的过渡
二、仁由爱己向爱人的过渡
三、仁由仁爱向公理的过渡
四、仁之条目及其法理意义
第四节 仁、义、礼、智的关系
一、仁义礼智的普遍关系
二、仁与义的关系
三、仁礼(义法)关系
四、仁与智的关系
第四章 礼法自身的展开
第一节 理欲之争:礼法的驱动力量
一、理欲冲突的由来和地位
二、理学对理欲关系的探讨
三、理欲之争的展开
四、理欲之争的补偿
第二节 理欲之分:单个规范的确立
一、“分”字作为法理术语
二、分的产生机制与解决的问题
三、仁义礼智与定分原则
四、格物致知与分之发现
五、理欲之分与权利义务之分的比较
第三节 理一分殊: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理一分殊的渊源和义理
二、礼法的理一与分殊
三、纲常制度:定在的理一分殊
四、中和:和谐健动的理想秩序
第四节 克己复礼:法律实践的指归
一、法的实践是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的内外约束
三、克己复礼与自我实现
四、克己复礼与天人合一
第五章 礼法学理论具体应用举隅
第一节 义利
一、义利问题的由来脉络
二、理学在义利争辩中的立场
三、以义为利:制度的伦理原则
四、公平与效率:义利之争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王霸
一、王霸问题的由来和意义
二、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之争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王霸问题的引中思考
第三节 德刑
一、德刑问题的由来和脉络
二、理学对德刑关系的探讨
三、德主刑辅的二重意义及法治之争
第四节 变法
一、历史上关于变法的一些探讨
二、礼法中的可变与不可变
三、变与不变的天道依据
四、可变与不变的现实意义
结论和余论
一、结论
二、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