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识读物法律修改研究:原则模式技术

法律修改研究:原则模式技术

法律修改研究:原则模式技术

定 价:¥32.00

作 者: 杨斐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法理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3689666 出版时间: 2008-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93 字数:  

内容简介

  《法律修改研究:原则·模式·技术》作者尽力搜集和疏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立法和法律修改的文献资料,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和系统化,而又不拘泥既有的结论,提出一些独到的概念、命题,诸如“法律的维修”,法律作为 “公共产品”的特点,法律“供非所求”的弊病, “法的生命周期”的理论,法律解释有时就是法律修改……等等,大都能给人新颖的启迪。其中特别是运用经济分析法学和法社会学的一些理论于法律的修改方略,从“公共产品”的视角来探讨法律修改的动因和法治市场的供求关系,说明法律修改的必要性、必然性、安全性等等。作者提出的“法律维修”概念,将执法检查、检测、发现故障等活动,作为法律修改的“前置程序”,也是颇有见地和实用价值的。法律修改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法律修改的原理、动因、程序、技术等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法律修改的经验、做法、不足等进行梳理和总结,迫切需要了解、学习、借鉴外国有关法律修改的理论观点、制度规范和技术方法。但在新世纪初期,国内关于法律修改的专门著述可谓凤毛麟角;国外专门研究法律修改的英文著述也难以寻觅。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法律修改问题,就不仅是一个立法理论和法理学的学术问题,它更成了一个立法实践或者立法工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杨斐,1983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1983-1986年在四川一中学任教,1989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89—2002年在汕头大学法学院任教,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国际法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立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学术成果:《公司发起人与公司股东关系评析》,《我国法律修改的现状及其反思》,《WTO服务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研究》等论文和著作,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人大研究》等核心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几十篇,部分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奖。

图书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书的思路和结构
第一章 法律修改的概念
第一节 何谓法律修改
一、词义辨析
二、“法律”及在本书中的范围
三、法律修改概念简介
四、本书对法律修改的界定
第二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创制
一、目的不同:从无到有与从有到好
二、基本原则:侧重点各异
三、技术差异:宏观与微观之别
第三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废止
一、共同点:原因、主体等的一致
二、不同点:模式、原则等的不同
三、辨析:法律废止是法律修改的一种形式
第四节 法律修改与补充
一、相同:从实质要件到形式要件的一致
二、不同:不影响法律效力的形式差异
三、结论:法律补充是法律修改的一种形式
第五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解释
一、法律修改与法律解释的共同点
二、有些法律解释就是法律修改
三、不同点:非实质意义的差异
第六节 法律修改与法典编纂
一、共同点:性质、目的等相同
二、不同点:职权和时间等要求各异
第二章 法律修改的原因——一个公共产品的视角
引言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二、公共产品(含法律)的主要特征
三、公共产品的类型
第二节 公共产品市场需求
一、供需均衡原理简介
二、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
三、影响公共产品需求的因素12l
四、影响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原因——一个公共产品的视角
一、需要
二、法律修改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法律的质量要求
一、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的适用性
三、法律的技术性
四、法律的安全性
五、法律的时间性
六、法律的维修性
第六节 人对法律需要的改变
第三章 法律修改的历史与实践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历史与发展
一、最早的法律修改的记录
二、制定法的产生是对普通法的完善
三、衡平法的产生本身就是对法律的修改
四、部门法的产生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五、立法是一次,修改是多次
第二节 外国法律修改实践
第四章 法律修改的限制性
——法律修改效力的根本保证
第一节 主体限制
第二节 内容限制(范围限制)
第三节 时间限制
第四节 程序限制
第五节 形式和方式限制
第六节 其他限制
第五章 法律修改的模式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模式
一、日落法
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法律修改
三、宪法的修改、一般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修改
四、全面修改、部分修改和个别修改
五、直接修改、间接修改和无形修改
六、优先修改和滞后修改
七、类推
八、法律包裹
九、单一主题规则
十、判例
十一、惯例
第二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模式24l
一、我国法律修改的主体24l
二、宪法和刑法的修改方式
三、通过《修改决定》的法律修正
四、单独修改
五、提升位阶
六、变通规定
七、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第六章 法律修改的程序和技术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程序
第二节 法律修改的技术
一、法律修改技术概述
二、我国法律修改技术
三、宪法修正案和法律修改
四、过渡条款
第七章 法律修改现状及其反思
第一节 立法:限制性的非限制力
一、主体限制
二、内容限制
三、时间限制
四、程序限制
第二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现状及其反思——从纯粹法律的视角
一、我国法律修改概况
二、我国法律修改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国法律修改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公共产品角度的思考
一、供求关系问题
二、对民意、民主的体现和尊重
第四节 中央立法修改对地方法规修改的影响——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为研究对象
一、修改的概况
二、对地方法规修改技术的一些思考
附录:我国法律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