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拟从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角度,努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其基本思路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历史进行考察;通过对生态博物馆的实地考察,来讨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模式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从湘、黔、桂、鄂边地民族文化空间及其在当代的转型的实际考察来评估传统的再造与重塑功能;通过对具体的保护个案的考察和分析来检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尊重和利用地方性知识的问题。 自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频繁出现于人们的生活视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更是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制定了一些原则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公约》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更加具体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本书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考察和总结洲黔桂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的。作者通过多年艰苦的田野作业,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各种传统经验进行了清理和总结,其中,“传统歌谣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本土文化保护相结合”、“建立生态博物馆”等文化保护模式均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