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的研究现在似乎还停留在文人著作范围方面,对于民间戏曲注意得很是不够。一般中国文学史或戏曲史,一谈到戏曲,宋元戏文还有专章谈到,到了明朝,便几乎只谈到文人著作了。、大家所重视的,常只是汤显祖、李玉等人。《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用昆曲新腔来唱,文学史上也特提一笔,说这是昆曲改革的开始。但是,对于明代的民间戏曲就忽略了。换句话说,我们的目光还只是看到文人书斋里的写作,对于舞台上演出的、活跃的戏本是漠视的;还只是看到一些官宦和知识分子的作品,对于艺人或小市民的戏曲创作是不大看得起的。这样,就不能了解到解放后一些较古老剧种改编演出的一些戏的渊源,似乎割断了历史的联系,不能古为今用。例如,我们常看到的赣剧的《珍珠记》、婺剧的《槐荫树》、昆剧的《访友》、徽剧的《磨房相会》、绍剧的《芦花记》,有多少人想到这是从明代民间戏曲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呢?我们应该把戏曲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一些了,应该把明代民间戏曲给予适当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