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
第一章 心理学史研究的可行性与方法
1.1 为何研究心理学史?
1.2 三个广为人知的判断错误的案例
1.2.1 例一:纳粹时期的心理学
1.2.2 例二:联邦共和国时期的实验心理学
1.2.3 例三:苏联的精神分析学
1.3 史学角度
1.4 心理学史描述模型
1.4.1 心理学史:伟人的历史
1.4.2 思想史
1.4.3 问题史
1.4.4 社会史
1.5 心理学史研究方法
1.5.1 起源研究
1.5.2 档案利用
1.5.3 觅踪与无干扰测量方法
1.5.4 口述历史——亲历现场
1.5.5 数学统计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1.6 为心理学史服务的各种心理学理论
1.6.1 为传记研究服务的发展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1.6.2 为学派发展史与研究机构发展史服务的社会心理学
1.6.3 精神分析学与心理历史学
1.6.4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批判心理学
第二章 19世纪的流派与发展
2.1 实证主义与朴素经验主义
2.2 进化论
2.3 民族学与民族心理学
2.4 群体心理学
2.5 介于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心理学
2.6 感官生理学研究与心理物理学
2.7 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心理学
第三章 19世纪和20世纪的心理学学派
3.1 莱比锡学派
3.1.1 威廉冯特生平
3.1.2 冯特学说的原理
3.1.3 冯特的学术政治
3.1.4 莱比锡学派的影响
3.2 符兹堡学派
3.2.1 原理与研究方法
3.2.2 比勒一冯特之争
3.3 格式塔(整体)心理学
3.3.1 格拉茨学派的生产理论
3.3.2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法兰克福/柏林学派
3.3.3 整体心理学中的莱比锡学派
3.4 动力场理论
3.4.1 动力场理论的原理
3.4.2 冲突
3.4.3 生活空间与拓扑学
3.4.4 动力场理论与其发展
3.4.5 行动研究、少数民族问题与群体动力学
3.5 精神分析
3.5.1 弗洛伊德生平
3.5.2 学说中存在的问题
3.5.3 精神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3.5.4 本能机制的原理
3.5.5 精神分析诊断的原理
3.6 个体心理学
3.6.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平
3.6.2 学说原理
3.7 分析心理学
3.7.1 荣格生平
3.7.2 学说原理
3.8 行为主义
3.8.1 实验动物心理学与反射学
3.8.2 理论规划与行为主义的乌托邦幻想
3.8.3 理论扩展与社会技术的应用
3.8.4 社会习得理论
3.9 文化历史学派
第四章 20世纪心理学的分类
4.1 心理诊断和人格心理学
4.2 发展心理学
4.3 教育心理学
4.4 社会心理学
4.5 经济心理学
4.6 临床心理学
第五章 发展现状:学派的终结
5.1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行为理论
5.1.1 计算机-隐喻
5.1.2 认知转向
5.1.3 心理行为理论
5.2 批判心理学
5.3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
5.3.1 人本主义心理学
5.3.2 超个人心理学
第六章 评价与展望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