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1.1 老庄的人性本朴论
1.2 孔孟的人性本善论
1.3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不善论
1.4 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1.5 荀子的人性本恶论
1.6 韩非子的人性自利论
2 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
2.1 人的低级追求与人性弱点
2.2 人性常见弱点分类
2.3 欲求与价值取向
2.4 人的高级(社会性)追求与人性的优点
2.5 人性的社会教化
2.6 社会控制与行为矫正
3 欲望的满足与控制
3.1 欲望产生的根源
3.2 欲望满足的价值取向
3.3 欲望的社会控制
4 社会越轨行为
4.1 攻击与暴力行为
4.2 邪教与精神控制行为
4.3 成瘾行为
5 性行为及其相关问题
5.1 性行为
5.2 性的禁锢
5.3 性的放纵
5.4 性心理障碍
6 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失衡及其调适
6.1 引子:巨变中的中国人
6.2 社会变迁中的心理改变
6.3 对不和谐“文明病”的心理分析
6.4 影响健康的心理不和谐现象
6.5 实证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和谐
7 个性与心理和谐
7.1 个性特征
7.2 个性类型
7.3 特殊人格心理诊断的建立
7.4 人格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与三分法的探索
7.5 个性与心理和谐
8 从乌托邦到和谐社会——人类理想社会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1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和谐
8.2 古代乌托邦理想社会
8.3 近代空想理想社会
8.4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
9 人性教化的核心工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9.1 人性教化与心理和谐及社会和谐
9.2 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是人性教化的核心
9.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9.4 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主要途径
9.5 教育方式的选择与教育效果的评估
10 个体层面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10.1 什么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10.2 心理治疗从何而来
10.3 心理治疗有何用处?
10.4 心理治疗的种类
10.5 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
10.6 成长中的心理疏导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和谐——迈向均衡和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