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叶汝贤自选集(全三卷)

叶汝贤自选集(全三卷)

叶汝贤自选集(全三卷)

定 价:¥128.00

作 者: 叶汝贤 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710692 出版时间: 2009-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全三册 字数:  

内容简介

  《叶汝贤自选集》为套装全3册。分别包括:《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内容简介:叶汝贤先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几十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唯物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等领域,颇有建树。《叶汝贤自选集(套装全3册)》所收之论文,集中展示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等文章,都体现了叶先生多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张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学术典范。

作者简介

  叶汝贤,1936年生,广西合浦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哲学组评委、广东哲学学会会长、《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出版有Ⅸ唯物史观发展史》、《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异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电》、《马觅思的唯物史观》、《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等专著和教材,主编有两套大型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系列(30多种)、《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0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图书目录

叶汝贤自选集(1).《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目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晚年历史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于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若干问题
与时俱进:可能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当代创新
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1919~1937年)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方面展开(1937~1949年)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建
改革开放和哲学观念的变化
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模式
发展观的发展与30年中国改革主题的转换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本质
后发型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坚定不移地坚持生产力标准
社会科学越来越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附录 唯物史观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时代——叶汝贤先生学术思想精要
叶汝贤自选集(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录: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阐发的唯物史观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关于人道主义的若干问题
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扬弃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与“人的哲学”
两种性质不同的历史观
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
异化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
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历史教训(2002年10月在北京“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什么意义上说农民是现代化主体
邓小平论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
为教育公平辩护
帝国殖民的新形式:文化与权力共谋
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精神价值
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
附录一 母爱
附录二 叶汝贤专访:今非昨昔叶汝贤虚妄被时代辗过
叶汝贤自选集(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前史
第一节 神学历史观
第二节 人道主义历史观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萌芽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的探索
第一节 马克思的时代
第二节 最初的出发点
第三节 实践与难题
第四节 走向新的起点
第五节 恩格斯的发现
第三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一节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二节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雏形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
第四章 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
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欧洲大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第二节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第五章 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扩展与深化
第一节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节 劳动实践作用的新论证
第三节 《反杜林论》对唯物史观的阐发
第六章 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探索的主题
第二节 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
第七章 恩格斯晚年的研究与贡献
第一节 揭示原始社会的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阐明两种生产的原理
第三节 阐明阶级、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第四节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作用的特点
第五节 阐明社会发展“合力论”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第六节 论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