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人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主要的医学问题之一。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决定于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患者就诊时肿瘤的分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好。在众多的临床病理指标中,肿瘤的分级是评判患者预后,估计肿瘤进程和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最早提出病理形态学改变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应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现代病理学之父Rudolf Virchow的著述,但真正明确提出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以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应该是德国病理学家von Hanseman。现在采用的肿瘤病理学分级应该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Broders提出的鳞状细胞癌四级分级法,此后不同肿瘤的分级方法陆续问世。肿瘤的分级(grading)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高低来确定的。对恶性肿瘤进行分级是为了描述其恶性程度及其侵袭性。病理学上,通常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与正常起源组织的相似程度)、异型性(主要为核的大小和多形性)以及核分裂(数目和病理性核分裂)来确定恶性肿瘤的级别(grade)。但是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是以上述三方面综合考虑的,如前列腺癌完全以结构改变的特征来分级,而肾细胞癌则完全是以肿瘤细胞核的变化来分级的。肿瘤常常是异质性的,分级依据的是最差的分化区域,因为这些区域含有最具侵袭性的肿瘤细胞克隆。为了获得正确的分级,要对肿瘤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是多取材全面观察。目前所有的分级仅适用于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标本。近年来随着肿瘤标记物的鉴定以及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有不少分子指标的检测来补充和完善肿瘤的分级,如MIB.1(Ki67)作为乳腺癌、胶质瘤和恶性淋巴瘤等分级的辅助指标。ER、Bcl-2和Her-2/neu作为乳腺癌分级的辅助指标。虽然迄今还没有单一或几个分子标记被公认为某个肿瘤的分级指标,但这方面的价值是值得期待的。理想的肿瘤分级应该是简单、可靠和可重复的,但是肿瘤本身的异质性以及病理医生理解的差异,目前肿瘤的分级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有的肿瘤有很多分级方法,如乳腺癌曾有十多个,前列腺癌曾多达四十多个分级方法,这给肿瘤分级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我国,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还不是绝大多数医院病理科医生诊断时的常规性工作。为了能推进这方面的工作,编者综合近年进展,特别是参照WHO肿瘤分类编写了这本著作,并以图谱形式呈现,有助于日常病理诊断时参考应用。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也是引起中国病理医生对肿瘤分级的重视。相信随着病理专科化的发展,这一天一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