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案》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二为一的开创之作。《施公案》又名(百断奇观》、《施案奇闻》,是以清人施世纶(小说为施仕伦)生平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白话章回公案侠义小说。施世纶(1659—1722),字文贤,号詹亭,福建泉州晋江人,其父是人称“水霹雳”的施琅将军。施琅曾率军平定台湾,为实现国家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施世纶历任多职,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处事果断,睿智明察,执法严明,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所到之处多有惠政,清圣祖康熙赞其为“天下第一清官”。他不畏豪强,扶助弱小;平民百姓和官员士绅争执,必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终年六十四岁。施世纶去世后不久,北方民间便出现这本名为妁沲公案》的武侠公案小说。原小说《序》中称“采其实事数十条,表而出之,使天下后世知施公之为人,且使为官者知以施公为法也。”但书中许多公案题材和情节,大都出于虚构。小说从施世纶任知府写起,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帮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将其一生的诸多事迹演绎为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小说写施公独立办案,基本上还是公案小说的模式。施公凭仗其聪明才智,采取微服私访等手段,侦破了将近10个图财害命、情杀、仇杀案件。其中莲花院九黄七珠案较为曲折动人。自侠士黄天霸投靠施公,改名施忠,成为了施公最忠实的保镖和最强大的助手,施公的足智多谋,加上黄天霸的高超武艺,如虎添翼,更是得心应手。他们不仅破了许多大案要案,而且剿灭了不少豪强盗寇。其中施公屡次遇险,但都在黄天霸救助下化险为夷。这里,作者将侠义与公案小说融为一体,尽管内容复杂而艺术拙劣,但在一个世纪之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小说中,施公是一个清明如镜、持廉如水、料事如神、除暴安良、执法如山、为民申冤的清官,作者将他比作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很快在民间得以流传。之后,又被艺人们编成各种说唱、戏曲,搬上舞台,施公、黄天霸……更演变成为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形象。在它的影响下,《三侠五义》、《彭公案》、《李公案》、《刘公案》、《于公案》、《张公案》等竞相出现,形成了近代文学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它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侦破学、法律学等等方面也不无裨益。书中情节比明代公案小说稍加曲折,断案之外,又有私访遇险之事。小说语言通俗,类似口语;虽略粗糙庸俗,语多不通。但其善于铺排,则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侠义公案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而所谓侠客,则“帮助政府”。鲁迅概括为“为市井细民写心。”小说里侠客和清官的铲恶锄奸都深深地打上了普通百姓期待政治清明、期待超强正义力量心理的烙印,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当然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这一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加以批判。《施公案》铲除贪官恶霸的态度,应当肯定。书中有多起皇粮庄头横行霸道,因为属于皇差,气焰格外嚣张,仍遭坚决铲除,这是其他小说少见的,这是本书中的一大亮点。《施公案》里侠客追随清官,与《水浒传》宋江无条件忠于朝廷不同。侠客计较待遇,黄天霸多次发泄不满,当面责难施仕伦,小说也借他人之口来强调这个问题,这是本书中的另一个亮点。书中不足和需要批评的是:第一,小说中大小10余案,大都靠托梦显灵、鬼神鉴察来解决,灵怪色彩很浓。第二,剿杀“黄河套水寇”刘六、刘七,恶虎庄的武天虬、濮天雕,手段残忍狠毒,表现了维护忠孝节义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明显倾向。另外,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为侠客黄天霸。他出身“绿林”,行刺施公被擒,自称“改邪归正”,改名施忠,充当官家的护院。他与昔日的绿林朋友反目成仇,定计斩决十二寇,逼杀结义兄嫂,邀功请赏。这一人物的塑造,意在使安暴济民的“侠客”和致君泽民的“忠义”结合起来,把“侠客”变成忠于封建统治的奴才和帮凶,从而维护封建阶层的利益。第四,《施公案》首开公案与侠义小说的合流,阉割了侠义小说的反抗精神,它的产生是适应清代统治阶级对待人民武装斗争的剿抚兼用政策的需要。阅读这些,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