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艺术与审美论
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兼对前人成说的清理和回应
一、前人“艺术”定义之评说
二、关于定义和史的正面回应
三、现状与对策
关于艺术史模式与艺术史分期的若干问题
一、对既有模式的检视和回应
二、艺术史分期之关键:原始、古典和现代
三、结论
审美解放与艺术变迁——兼谈中国艺术史的分期问题
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
一、文人画:造型艺术主体由尚实转向写意
二、元曲: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
三、元代:近古艺术的开端
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
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
生命沦落与艺术辉煌——一种特殊的反比效应
中西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之比较——兼谈国内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一、传统学科设置:史和论的错位与断裂
二、艺术学:中国独有的学科
三、二级学科艺术学:问题与对策
第二编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
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
一、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不发达显示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戏剧土壤的贫瘠
二、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结构的惰性严重阻碍了戏剧因素发展中的综合进程
三、文人远离表演艺术而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戏曲的产生长期没有创作基础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
明初剧场及其演变
一、勾栏庙台:残存的历史记忆
二、教坊司及其演变
三、钟鼓司和内廷戏剧演出
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
一、定型化、僵化与杂剧的自我封闭
二、北杂剧市俗土壤失落与观众萎缩
三、北剧南曲之画地相角川
四、整体艺术气势与“广陵散”——北曲终成绝响
论昆曲杂剧
一、昆曲杂剧非即昆唱杂剧
二、昆曲杂剧亦非南杂剧的同义语
三、昆曲杂剧的分类
四、结论
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戏曲概念和定义的本质——扮演故事
二、剧诗和诗剧:美学意义?抑或文体学意义?——兼谈戏剧和诗歌理论的分合交叉
三、单折戏——中国式独幕剧
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
一、戏曲学:定义、性质、方法
二、戏曲理论:戏曲学之基础
三、戏曲史:戏曲学之源泉
四、戏曲批评:戏曲学之动力
戏曲小说与中外文化
一、戏曲小说的产生是对儒家正统文化的一种反动
二、戏曲小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三、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戏曲小说
第三编 文学史论
思想解放与文学变迁——兼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生命:悲怨文学的活力之源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悲怨与人生
二、知觉敏锐而需求匮乏——愁苦之本原
三、是可忍,孰不可忍?——超稳心态的扭曲与断裂
四、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生命力和阻力
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及其描述
一、人类情感之两极
二、民族的心理趋向
三、来自异域的启迪
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
儒学伦理道德与中国悲怨文学
妙词通戏语,艳曲警芳心——论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中两种生命的契合
一、同一作品对不同接受者的吸引力
二、同一作品产生的不同接受反应
三、答案:两种生命之契合
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兼谈统治者文化政策及其后果
元代文化转型与中国古典文学
元代诗歌的分期及其评价问题
再论元诗分期标准及有关问题——兼答门岿先生
一、诗歌盛衰、科举兴废——把握元诗分期问题的钥匙
二、互相冲突、此消彼长——戏曲和传统诗文确实存在着的势头
三、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尊唐”、“学宋”及其他
第四编 作家、艺术家考论
从先驱者到孤独者——耶律楚材心态剖析
一、特殊身世和心理抉择
二、推尊儒学,延揽人才
三、以佛治心——特殊的孤独者
与道共进退——许衡及其心态
一、为学苏门,隐居修道
二、学以致用,缘道出山
三、势不可为,归去来兮
人格自尊与文化尊道——刘因心态剖析
一、志在兼济,初人仕途
二、尊道自尊,拒聘避世
从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试析赵孟叛的心态历程
一、知恩图报,赤心输诚
二、“自念”顿悟,自悔“罪出”
从宋濂、刘基的早期诗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后的心态
李汝珍年谱
第五编 文献及作品论
剑溪堂刻本《书经》考述
《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札记
一、关于程知节
二、关于崔裙甫
三、关于崔沔
庸中佼佼者——评《李师师外传》兼及宋入传奇
悲剧之生命,生命之悲剧——《三国》《水浒》作家作品比较论
《西游记》艺术层次论
一、宏观一表层分析:浪漫主义
二、宏观一深层分析:象征主义
三、微观一细节:现实主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