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伟大诗人。他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大司马、长沙郡公。他才华超群,幼时博览群书、精通六经和音律。19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闲情赋》。他身世坎坷,出生时家道衰落,童年丧父,尝尽生活的酸苦;中年丧妻,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他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彭泽县令,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直至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他蔑视权贵,多次拒绝统治者的征召,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甚至将刘宋新贵檀道济送上门的粱肉扔出门外。他热爱生活,能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农民一样在田间耕种劳动。他喜爱读书,但嗜酒如命,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用古代圣贤的故事勉励自己;在心灵经历了痛苦的时候,他用酒精麻醉自己,暂时逃离悲惨的现实。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耕作的体验写到诗文辞赋中,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完成了由士大夫向伟大诗人的转变,被后人赞誉为“田园诗人”。他追求真理,归隐后他家曾遭受火灾,无房居住,但他依然婉拒刘遗民等人的邀请,不去庐山侍佛,因为他不相信佛教所说的生死轮回。在他的晚年,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更加变本加厉,他的生活更加贫困潦倒。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他向封建剥削制度提出了质疑,他在《桃花源诗并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高度,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进步影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细致描述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大背景下,全面展示陶渊明的人生命运,通过对他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经历的翔实叙述以及其间心路历程的剖析,揭示出他归隐田园的必然性。从对他归隐后田园生活的全方位描绘,展现了陶渊明成为伟大诗人的奋斗历程。《田园诗人陶渊明》侧重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对陶渊明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田园诗人陶渊明》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故事性强,语言清新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该书共分15章,约25万字,是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