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膳纲目》终于与读者见面了,首先要感谢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及华文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广大读者,感谢为笔者提供写作方便的朋友,还要特别感谢热心题词的各级领导、专家教授。我国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