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之间,以邻为壑,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见,不得休息;同时对人民的交往和商品流通也带来阻碍。为了勒索钱财,征收苛税,各国到处设立关卡。分散而各自独立的集权国家,显然不利于国计民生,人们从心底里渴望统一。这似乎与当今世界各国为政的状况有着相似之处。在战国中期以后,中华大地走向统一的大势已趋明朗,一些有识之士也已清楚地看到,统一终将到来。但是,对统一究竟如何得以实现,看法却并不一致。当时的大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就认为整个局势最后是会“定于一”的,但他同时又坚信,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说,走向最后的统一,靠的主要不是战争,而是仁义。孟子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出现一位人物,借助精神的感召力,赢得天下的统一。稍晚于孟子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也表示过类似的意见。他说:“能让天下归心的,就是王;被天下背弃的,则是亡。商汤和周武王注重推行道义,兴天下共同之利,除天下共同之害,所以让天下归心,成为王。”(《荀子·王霸》)与孟子、荀子不同,《吕氏春秋》的作者意识到了必须用武力的方式消灭各诸侯国,从而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但是,《吕氏春秋》又指出,只有用“义兵”,才能赢得胜利。历史证明了《吕氏春秋》的作者,在展望走向统一的途径这一点远比孟子、荀子高明。但是,在长平之战中活埋40万降兵的秦军,能称为“义军”吗?秦国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严刑峻法推行的耕战政策,使它在七雄中渐渐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实现了“并诸强,吞天下”。然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却像从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短短15年便崩溃灭亡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假如德意志第三帝国真的统一了欧洲,难道它不会像大秦帝国一样迅速灭亡吗?历史是一面镜子。当人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反对全球化的浪潮也越来越高涨的时候,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重新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文化热点,也就不足为怪了。它的衰亡,它的强盛,它的一统天下.它的迅速崩溃,无论成功和失败的每一个细节,人们都渴望解读它。由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反思秦朝的历史通俗读物,希望能满足您的愿望。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不仅从历史的大背景上来看问题,而且从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间来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契机。同时,我们认为,要阻止人类恶性进化的历史车轮,需依靠全人类的方方面面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写此书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