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传记社会各界人物六十六年变迁:百年归来看中国(上卷)

六十六年变迁:百年归来看中国(上卷)

六十六年变迁:百年归来看中国(上卷)

定 价:¥48.00

作 者: 吴季松 著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财经人物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1249545 出版时间: 201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89 字数: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大半生中的重大经历:在国内外16次危及生命的险境,短到瞬间即逝,留下的却是后怕;长到持续两个月之久,60天时时处在煎熬之中,但这种经历使作者倍感生命的可贵,倍加珍惜人生。在国内外10次重大机遇中所做的或对或错的10次重大抉择,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经历使作者更加坚定信念,不能信天由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和眷顾不断努力的人。在国内外经历的10次重大考试,每一次的超水平发挥都增强了作者人生的自信。在国内外12次重大的创新,每一次都使人民有所获益,这使作者更加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这本书也记述了作者六十六年在中国和世界看到的主要的人和事。所幸因为懂英、法、俄语,可以阅读日文,可以不借助陪同、翻译和导游,能与高官富贾交流,也能与穷得只剩一身衣服的贫苦农民、印度孟买街上被众人蔑视的贱民和意大利罗马市郊食宿无着的乞丐交谈。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世界人民对自由、幸福、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博爱、科学、技术、环境和生态的认识,这是关在书斋里查遍古今中外文献都得不到的,也是从国内外大家和权威的讲述以及有媒体特权的人的倾诉中得不到的。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中感悟规律;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中理解真谛。

作者简介

  吴季松,满族,1944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1959年,初中毕业获北京市优良学生金质奖章。1962年,高中毕业获北京市优良学生银质奖章。1968年,清华大学工程数学力学系毕业。1970年,新疆呼图壁芳草湖国营农场四分场办公室负责人。1972年,乌鲁木齐新疆仪表厂技术组组长。197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所总体组成员。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欧洲原子能联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芳特诺核研究中心工作。1982年,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90年,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副代表(对外)。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高技术与环境顾问。199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98年,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有百国游记《看世界》20集,共4077字,《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行销27万余册,以及《新循环经济学》(中。英文版)。《中国可以不缺水》。《百国考察廿省实践生态修复——兼论生态工业园建设》等。主持的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北京奥运前水资源保障对策及关键技术措施研究”分别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曾获国际科技园区协会“荣誉会员奖”,是该组织成立25年来世界上第七位获奖者,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奖者。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幼年时光:战争与人/1
1944年:生在著名的重庆歌乐山/ 2
我的父母亲/ 2
生日之谜/ 4
生在歌乐山中央医院/ 5
重走成吉思汗远征奇迹的路线/ 7
改变世界历史的钓鱼城/ 10
钓鱼城投降的思考/ 12
1945年:长在高家花园/ 13
我的家——高家花园5号/ 14
不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 15
二次大战之谜的解析/ 17
大足石刻与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20
1946年:住在北京大学/ 24
玩在中央大学/ 25
追忆中央大学的世交/ 27
搬进北京大学/ 29
访问海牙,四十六年后再见国际大法官/ 31
1947年:住在紫禁城边,光绪是怎么死的/ 34
老宫女讲紫禁城/ 35
卢浮宫与紫禁城/ 37
名人会聚的北大红楼/ 39
世界第一所大学——波伦亚大学/ 41
在波伦亚讲演/ 43
1948年:“参与”地下工作,北京解放/ 45
“参与”地下工作/ 46
1959年古巴革命/ 47
北大民主广场/ 51
巴黎巴士底广场/ 52
1949年:新中国成立/ 54
儿童在新中国的理想/ 55
中国保姆与外国保姆/ 57
扭秧歌和迪斯科/ 58
我不能上幼儿园/ 60
毛泽东签名的国宴请帖/ 62
第二章 我的小学:人的培养/64
1950年:走进老北京的小学/ 65
北京自然环境的变迁/ 65
上小学/ 67
故宫飞贼/ 70
登上马德拉岛/ 71
1951年:我所知道的抗美援朝/ 74
我的小学同学/ 74
抗美援朝/ 77
到土耳其见当年在朝鲜的老兵/ 78
单亲家庭和撒豆成兵/ 81
对母亲的回忆/ 83
1952年:“三反”运动中“老虎”上吊了/ 85
我的老师/ 86
“三反”运动,“老虎”上吊了/ 88
新加坡的廉政/ 90
贪官析/ 92
北海清淤捡到了金戒指/ 94
1953年:北大搬走了——大专院校调整/ 96
建设“新北京”/ 97
大学的院系调整/ 99
见到了“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100
一个从良的妓女/ 104
1954年:北京老城与曹雪芹/ 105
进入高小/ 106
随父亲调研曹雪芹/ 107
访莎士比亚故居/ 110
大屋顶与拆城墙/ 113
1955年:大学城中的四合院/ 115
我搬进了四合院/ 116
瑞典的大学城——隆德/ 119
实行粮票/ 122
高小同学/ 123
第三章 我的中学:人的激情与理智/125
1956年:考入北京二中/ 126
进入北京二中/ 126
二中的老师和同学/ 128
我所看到的公私合营/ 130
12岁声援埃及,58岁去苏伊士运河/ 132
1957年:社会主义阵营的浪潮/ 135
我所认识的右派/ 136
匈牙利事件四十年后到布达佩斯/ 137
国外的“右派”/ 141
1958年:激情燃烧的年代/ 144
参加大跃进/ 145
我的中学老师/ 147
逝去的老北京/ 148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吉布兹/ 151
1959年:转折之年/ 155
十年大庆的游行/ 155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首都广场吗?/ 157
获北京优良学生金质奖章/ 159
搬家到银匣胡同/ 161
首次涉外——中苏儿童大联欢/ 163
1960年:饥荒年代/ 165
饥饿的年代/ 166
访朝鲜罗津先锋地区/ 167
苏联红军少将当校长和盗窃案/ 170
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172
我的中学同学/ 173
1961年:准备高考/ 175
蒋介石“反攻大陆”/ 176
台湾阿里山/ 177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81
准备高考/ 183
人生的第一次机遇/ 185
第四章 我的大学:人的世界观/187
1962年:又一个春天/ 188
为什么不能参加高考/ 188
参加高考/ 190
进入清华大学/ 192
清华的样板——麻省理工学院/ 194
解放前飞贼进入远东运动会的故事/ 196
1963年:清华园/ 198
清华园的历史/ 198
探幽圆明园/ 200
另一座废墟——雅典卫城/ 202
出游张家口,登上赐儿山/ 205
转学文,去北大?/ 207
1964年:骑车去天津/ 209
表演二人转与参加长跑比赛/ 209
在白水洼想去抗美援越/ 211
三十八年后到越南/ 213
骑车去天津/ 216
学生中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18
1965年:下乡“四清”/ 220
我的大学寝室/ 221
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老师/ 223
第一次住在农村梅所屯/ 225
四十年后在非洲贝宁的农村/ 229
1966年:“文革”开始/ 231
“四清”的对敌斗争/ 232
“文化大革命”开始/ 235
游金边/ 238
大串联/ 242
1967年:触及人的灵魂/ 244
在“文革”中受难的亲友/ 245
研究和接待“走资派”/ 247
工宣队、军宣队/ 250
前苏联往事的旧迹/ 251
再次串联/ 254
第五章 新疆六年:劳动与人/256
1968年:奔赴新疆/ 257
“逍遥生活”与万里长征/ 257
巴黎的“五月风暴”与爱丽舍田园大街/ 259
“布拉格之春”事变/ 262
奔赴新疆/ 264
1969年:芳草湖中/ 267
来到芳草湖/ 268
太平洋彼岸秘鲁的荒原/ 271
荒原凶杀案/ 274
在沙漠前迷路/ 277
1970年:戈壁滩上/ 279
在戈壁滩上开拖拉机/ 280
当农工,打农工/ 283
鲁卜哈利沙漠生态考察/ 285
拖拉机遇险/ 288
1971年:去乌鲁木齐/ 291
在芳草湖四分场场部/ 292
从农场到工厂/ 294
在“九·一三”事件前大呼“打倒林彪”/ 296
产业工人阶级的诞生地——利物浦/ 298
1972年:在新疆仪表厂/ 303
第一次创新——技术创新/ 304
带工人去上海/ 306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308
住在乌鲁木齐/ 312
1973年:返回口内/ 314
结束劳动锻炼,离开新疆/ 315
投入受控热核聚变研究/ 317
合肥董铺岛/ 320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风洞岛/ 322
第六章 董铺六年:科技与人/325
1974年:开始科研/ 326
合肥受控热核聚变实验站/ 327
总体组成员和桥牌/ 329
访问冲绳岛/ 330
乐山看大佛,登上峨眉山/ 336
1975年:研制中性注入器/ 338
中性注入器题目组负责人/ 339
受伤成就了英语口语学习/ 341
上庐山,去醴陵取回陶瓷环/ 343
土耳其的中国陶瓷/ 346
1976年:动乱结束/ 350
周总理逝世/ 351
楼中安度大地震/ 353
近邻韩国的变迁/ 355
生活在董铺岛/ 360
1977年:酝酿复兴/ 362
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候选人/ 363
埋头科研/ 365
出国访问学者选拔/ 367
新国家澳大利亚/ 369
1978年:重上正轨/ 374
在英语和法语出国口语培训班/ 375
学俄语的考过了学英语的/ 377
我所知父亲为右派平反所做的准备工作/ 380
新加坡能成为参考模式吗?/ 382
出国前游历大半个中国/ 385
新中国前三十年/ 38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