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有着很辉煌的历史,曾经是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的步伐加快,农业推广和培训的工作方式方法呈现出滞后甚至缺失。这种滞后和缺失集中体现在农业推广与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时间精力上,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完成试验而做试验,为了推销产品而观摩交流,很少深入农村开展参与式的农民需求调研,很少花精力结合农民的生产问题和农民需要的品种和技术设计试验与观摩;在推广方法上,以技术为本,培训就是告诉农民我有什么技术,不考虑农民需求什么、能否接受、是否适用,以及用后的效果和反应,缺少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与实践;在推广层面上,多数技术传播停留在区县和乡镇层面,没有深入到农村、农民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入户最后一公里仍没有解决;在推广效果上,缺少农民评估和效果考核,缺乏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为了创新推广机制,激发农技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凸显公益性推广队伍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发挥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北京市自2005年开始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其宗旨是,将技术人员思路与农民想法紧密结合、将技术和产品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将田间试验与农民问题紧密结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使过去的无效推广或效率不高的推广转为高效推广,发挥科技指导生产、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解决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使农业技术推广有了明显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技术为本”的农技推广向“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转变;以推广生产技术向推广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技术转变;以“面上”推广单项技术为主向“整村推进”成果落地转变。为了在已经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农民田间学校更加有效果和规范化,我们编写了这本指南。它既可以作为培训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教材,也可以用于田间学校辅导员的自学参考书和实际工作参考书。读者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两本指南,能够充分理解农民培训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掌握参与式农民培训需求调研方法和田间学校培训技巧,能有效利用田间学校的培训形式和工作步骤,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应用,是编者的最大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