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avid Burke编写的这套原昧美语俚语系列丛书,实在是难得的好书。好就好在它分门别类地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普通英语教科书极少涉及或一般英语课堂极少教授的俚语。这些俚熟语言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极其生动形象,有些还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些侧面。要把这样一套用异常鲜活、贴近生活的语言编写出来的书译成汉语,让它在保留原来语言魅力的同时,还在译入语环境中发挥应用的功效,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因形式差异而造成的翻译困难已经不可谓不大,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惑则更为巨大。但是,不管怎样,译者在翻译这套书的同时。始终秉着“尽量为原文找到最贴切、最自然的对应语(equivalent)”的原则,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文化意义或意象方面,能保留的则保留;保留不了的,就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甚而替换;有些实在难以保留的,就只好忍痛割爱。因此,很多地方,读者发现.译文并不是完全按照原文字面意义或表层结构直译过来的,而是根据汉语口语的表达习惯,做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句子结构上,原文一般都用主谓句.但考虑到汉语口语的特点,就在译文中使用了汉语的话题句、无主句、省略句等形式.以反映原文的口语俚语特点。在词语的文化意义或意象方面,碰到不对应的时候,有时就改头换面.李代桃僵,如running around like a chicken with it8 head cut off就被译成了“忙得像没头苍蝇似的”。有时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原文的意象丢失在所谓的不可译性里,如leavesomeone standing al the altar就被干巴巴地译成了“在举行婚礼时逃婚”。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在前一种情况下,译文尚有意象可言,但在后一种情况下,译文仅仅保留了原文意义而难以顾及它在译人语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了。这是译者的遗憾。但愿这样的译文不会给读者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