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前770一前476),以恢复古代文化传统为己任,收徒讲学,奔走于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呼吁。他在世时,许多人对他的行为不很理解,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或嘲笑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但他的弟子却认为,“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于孔子弟子之口还带有感情或尊师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他那样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孔子毕生以教学为己任,自称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著述,相传儒家经典中的“五经”都经过他的整理,曾用来作为教授学生的课本,但据后人研究,这种说法不完全可靠。后人了懈和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基本文献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语”是古代的一种著作体裁,《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称:“答述曰语。”它有别于无固定对象直陈己说的“言”,如《国语》就是分国记载春秋时代士大夫问答应对之语的著作,《国语·郑语》还征引过上古时代的《训语》。西汉初年陆贾论述秦亡汉兴的著作称《新语》,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由此可见,先秦古籍中征引的“语曰”,可能就出于这类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