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彼岸的一切》第一次在我体内轻微膨胀大概是在2002年末,在我父母家中,我躺在高中时居住的卧室床上,因为手腕和膝盖软组织神经急性发作,在疼痛难忍又不能动弹的深夜里,我根本无法入眠。按照那一阵子我所能够回忆的,我想起了当时看到的一次森林火灾。
南方粤东地区有着整片整片的丘陵地貌,每一年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此起彼伏,每到秋冬季节,在盘山公路上驾车瞭望,四周尽是光秃秃的山峦和焦土。事实上人们并不在意,因为过不了多久下过几场雨之后,灰烬化为覆盖在地面上厚厚的有机肥料,植物便会发疯般重新生长起来。
我有幸目睹过几场规模异常的大火,为此父亲曾借给我望远镜仔细观察。在那个疼痛难忍又极其无聊的深夜,我辗转反侧,最后起床在一本破旧的作业本背后写下了一个带有森林火灾情节的中篇小说,这个大概十页左右的潦草的故事最终成为了这个长篇的最初蓝本。故事开始名为《山火》,其中包括了主人公经历了一场大火之后,发现了自身被驯化的、无奈的教育背景,并从中看清自己生命意志中软弱的一面,他以焚烧啤酒和醋作为仪式,结束了他那因为熟悉而变得过于庸常的生活环境,踏上一条不知目标的道路。
这个带着凯鲁亚克味道的故事隐约透露出我青春期的幼稚和极端主义式憧憬。当时我并不满意,我腐朽地以它缺乏条理性为理由,在第二年回到广州之后的某一天,把它销毁了。
但是它并没有就此罢休,每当我寂寥地在海珠区到处游荡时,它不曾完全停止的脉动又一遍遍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几乎让我不得安宁。过了那夏天,我决定带着新的热忱和激情重新处理这个主题。这一次我加进了童年和SKY的情节,前者是曾经和一个女孩共同构思过的叫《风筝节》的一个故事中的意象。过了大约半年,我又添加进弟弟以及跳崖的疯狂男子等人物,依然是在炎热的广州,但我已经可以向朋友们口述整个小说的构思了,我感到之前的一切被改变了,不知不觉里整个故事已经成形。
穿梭
我的青春期是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停穿梭度过的,那一段时光的表面充斥了让人痛恨的自以为是,以及一个年轻人不知深浅的狂妄,但我至今都没有认为那代表某种危险,尽管我的生活本质里充满着迷惘、矫情以及贫困,但我并没有因此恐慌。时至今日我依然悄悄为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别着急,一直写下去,只需要写出一句真正想要的句子就行,一句就行,只要是心目中最真实想要的句子。
乡村生活带给我无比的热情,而在城市里,我是所谓”忙碌”的俘虏,我对周边杂芜的痛恨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无济于事。只有在夜晚某一个偶然的时刻,某种激越的静谧从心头泛起,我才能回到我的世界,那片焦褐色、昏暗的鱼鳞的领地,我开始对着迷蒙阴郁的天空舒展我的回忆,往往便是那充满歌德式悲观之时,我写下诸多矫揉造作的废物,生硬与虚妄都流露其中,连唯一可取的热情都因为过度激烈而变得伪善。
在一个特别闷热的下午,我拿着一杯加了冰的番石榴汁,穿过有着斑驳树荫的花园小路四处张望,网球场上空无一人,一阵虚弱感突然袭上胸间让我无法迈步,我勉强回到午睡气息沉闷的房间里,打开电脑忏悔起来,我发誓我愿意放弃无数个撩人却又沉闷无比的下午,去换取哪怕一个美妙的段落。我决心写一个真诚的故事,那里面的人物连每一个拥抱都用尽全力地投入。也许这笔交易将为通货膨胀所拖累,但无论无何,我甘心为这种浮士德式的交易付出一切。
告别
所以我写下了您目前看到的一切,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写得吃力,就像在自己展开的手掌上刻下纹路。作为对我徒劳的过去的一个总结,投身彼岸便意味着放弃此岸,我像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放任这种彷徨的呓语。
在书的第二章,我就急不可待地写下了那个恍惚的年份,二零零三年。那一年浮现在脑海里的每一帧画面都驱使着我将它记录下来,以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而实际上,五年前它就早已毁掉了,最后我所能留下的,也仅仅是它粗略的形象,一只停留在稀薄的记忆中羽翼未丰的小鸟。
我最后只能写下一些凌乱的碎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残缺不全的日记,第一遍画面浮现时我都是用铅笔匆忙记下,或者写在大学课本的背面上,直到最后才整理在一起,录入一个残旧的VIA0笔记本电脑中,花了我两年时间。而在布衫的生活里,我也常常试图让自己回到往日的情景中去,挽留住在回忆中还能被挽留的一切,结果也只能是得到一些凤毛麟角的碎片,而它们往往很难毁掉。直到写下这本书的前一年年底,我才陆续把积累在旧车库中的少年杂志等等物什彻底处理干净,那些老式的牛仔裤,学生帽,情书,诸如此类乱七八糟的宝物,原来一直被我珍藏着,印满了亲吻和泪痕。
我想某些东西已经告一段落了,青春期是某种一次性的、灼热的、易燃短促的材料,那些重要的幻想被点燃的同时也迅速枯萎,成为灰烬消失在很远很远的记忆岛上的海湾里。如果还有机会,我渴望新的画面进入我的大脑,去写一个新的故事,战斗依然在持续,但之前一切都结束了,至少现在如此。
忘却鱼鳞
2006.12.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