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

定 价:¥56.00

作 者: 冯契 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标 签: 中国古代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7300619 出版时间: 2009-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864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在这个领域里,前辈和时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只是想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用粗线条来描绘一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合乎逻辑地发展的轨迹。这里用的“古代”一词,是指自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段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以求建立科学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一项有待于许多人共同努力的重要工作。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培养共产主义的新人,指导思想当然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同时也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善于把传统中的科学性、民主性的因素提取出来,加以发扬。哲学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它是时代思想的精华,也是民族传统的精华。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这里所谓“学习以往的哲学”,就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来研究哲学史,总结理论思维的规律性。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生于浙江诸暨。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的探索》《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等。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到清末鸦片战争之前的逻辑发展轨迹,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剖析。全书不仅重在揭示历代哲学思想的逻辑演变,而且描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与智慧、理论与方法、观念与德性之间的转化,能够深刻地启迪人生。本书使用的是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本。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札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由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第九章 中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后记
附录 索引
再版说明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