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为深刻的是从以道德为主的乡土社会向以法律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1999年3月15日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我国迈入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但是,法治国家的理论和精神并不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一方面对社会大众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在大学设置法律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完成上述使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选择怎样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的编写,是在总结近几年来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编写本书是基于以下共识:1.从比较实用的角度出发讨论法律。因为,任何法律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服务,所以,在每一章都有相关案例的介绍,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法律真正的价值不是在于纸上如何设计,而在于它能解决什么样的社会冲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法律素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2.便于学生自学。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以往,强调学生自学和教师授课的结合,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理解、掌握和探究。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前提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情形,学会用法律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万象,客观地分析社会现实;能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大众提供法律服务。如果达不到这一目标,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就会沦落为空洞的政治说教。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材、课程就应具备严谨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由于本课程教学时间较短,所以,本书在每一章都设计了本章的学习目标、基本要求、重难点和结构图,同时在每一章后面设计了推荐阅读的相关书目和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以及相关试题和参考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法律基础的自学。3.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所以在编写的时候i既要考虑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又要吸收法学界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法律规定,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实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