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

定 价:¥42.00

作 者: 宋超 著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丛编项: 中外农业交流史丛书
标 签: 农业经济 经 济 财经管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235694 出版时间: 2009-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64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曾经走过一条辉煌灿烂的发展道路,其成就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明清之后,封建政府保守传统,闭关自守,轻视科学技术,农业科技发展曲折,日趋落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掠夺,战乱频繁,经济萧条。解放前夕,农业科技教育机构残缺,基本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农业再生产十分困难。苏联的经济、科技是从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基础研究各学科几乎都有世界水平科学成果,建立了完善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体系。至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业科技居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是后进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苏互助合作关系由来已久,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由相互同情和支援,发展为友好、互助与同盟。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经济凋敝,灾害频仍,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封锁、禁运政策和战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全面经济技术合作。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人文背景和多方面的优势与基础条件。 中苏农业科技合作具有突出优势和既有基础。

作者简介

  宋超,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中国近现代史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新中国初期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和软件科学等科研课题,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在《中国农史》、《中国经济史研究》、《求索》等刊物发表与本研究专著相关论文多篇,其中《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初探》被《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农业科技概况
一、曲折发展与相对落后
二、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农业与科技
一、苏联农业概况
二、苏联科技实力
三、苏联农业科技、教育和机械化水平
第三节 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
一、从相互同情与支援到互助结盟
二、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
第二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优势和基础
第一节 中苏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
一、文化异质与认同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二、中苏文化融通与认同的历史必然性
三、中苏两国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
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地缘优势
一、农业引种和育种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农业科技合作的边境优势
第三节 近代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
一、农业技术引进与推广
二、农业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
三、农机具引进与应用
四、农科留苏教育
第三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途径
第一节 前期合作的外交与外贸途径
一、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外事工作的管理体制
二、外交与外贸途径的形成
三、外交与外贸途径的特点
第二节 建立科学技术合作的专门机构
一、中国科技界在苏联对口考察及其意义
二、签署《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三、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
四、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发展
第三节 共同制定并实施“122项”科研计划
一、《十二年科学规划》与农业科技
二、《十二年科学规划》与“122项”协定
三、“122项”协定农业项目的实施
第四节 中苏相应农业机构的直接联系
一、中苏农业部之间的直接联系
二、中苏两国农业科学院之间的直接联系
三、其他相应农业科研机构的直接联系
四、中苏高等农业院校的直接联系
第四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内容
第一节 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
一、苏联专家的规模
二、苏联专家的部门分布及工作特点
三、选派与聘请苏联专家的要求
四、聘请苏联专家的补偿与生活待遇
五、各合作阶段中苏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苏互派留学生
一、向苏联派遣农科留学生的意义
二、派遣留苏农科学生的严格选拔
三、农科留苏学生的派遣规模
四、农科留苏学生的培养
五、接受和培养苏联留学生
第三节 中苏专家互访与交流
一、中国专家对苏联的农业考察
二、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农业考察
第四节 相互引进和交换农业良种
一、中国从苏联引入的农业良种
二、苏联从中国引进农业良种和技术概况
第五节 中国从苏联引进农业机械
一、新式农具引进
二、农业机械引进
第五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积极意义
第一节 为中国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二、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家畜疫病
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家畜育种的成效
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的成效
二、家畜育种的主要成效
第三节 促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科教事业
一、增设新的学科专业
二、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
第四节 实现进口农机国产化
一、仿制改进与机引农业机械国产化
二、技术引进消化与拖拉机制造业发展
第五节 国营友谊农场建立和发展的示范作用
一、土地规划学科的引入与技术传播
二、学习和消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
三、输出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
四、友谊农场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六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文化传统制约
一、中苏(俄)文化传统的差异
二、文化传统的撞击与排异
三、中国文化传统固有局限对合作的制约
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
一、有些合作项目缺乏计划性
二、引进消化技术存在一定不足
三、照搬苏联高等农业教育模式
第三节 政治因素形成的负面影响
一、“米丘林学说”的传播及负面作用
二、“大跃进”对合作科研和留苏教育的影响
三、政治分歧与苏联后期合作的退缩
结语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动因机制与终结
附录
附录一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应聘来华工作的部分苏联专家名单
附表二 1953-1965年留苏农科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分专业人数统计表
附表三 苏联赠送给中国建设大型国营机械化谷物农场的农机设备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