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之一
我想写一本有关鲁迅先生的书,已很久了;我也知道有关先生的传记和论文,都太多了;以我现在的阅历和学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只有写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我想知道他的诗、小说、散文、散文诗、论文、翻译、文学史、杂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下产生的,我想了解背景和根源。
肖像之二
鲁迅先生的书中充满了诗意。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有着诗人的情怀,气质;诗贯穿了他的一生。只要不脱离当时的背景,那么即使是在他反对和批驳一些诗和诗人时,也能发现他对诗的爱和向往。他曾经不断地向古代中国诗人,近代的外国诗人,寻找认同和借鉴。他的心属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底层民众。他的心是敏感的,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他是那个时代最孤立的,也是最强大的人。
肖像之三
他的小说反映了一个时代,总结了一个时代,浓缩了一个时代。生与死,爱与恨,诚实与虚伪,对旧事物的埋葬,对新生的求索。他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短则千余字,长不过几万字,达到了小说所能产生的强烈的震撼社会的效果。谁读他的小说时,心灵没有被震撼过?
肖像之四
1924年,是他情感变化最大的一年,不幸一直折磨着他。他的心情低沉、苦闷、悒郁,他的那些散文诗的基调,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有某种相似。
肖像之五
在一个生疏的环境里,他重温了那已逝的美好时光那因家族的衰败而失去了的百草园,那些像入形的植物,那些可爱的昆虫,那些传说中的神话故事,都孕育着无穷的乐趣。都曾给予他不尽的美感。
肖像之六
那一年,他18岁,他所见到的一切,开阔了他的眼界。多学了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使他比那些一味复古的人清醒、明智的一个原因吧。
肖像之七
在那时的中国,能读书识字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在那种背景下,需要的是启蒙教育,以唤起沉睡的国民。所以,作为艺术的、宣传的工具,连环画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肖像之八
从他后期的杂文写作中,也能看出,他是非常重视翻译的。通过文艺的形式,他不断引进、介绍着外国的科学、民主思想、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肖像之九
从他抄写、辑录、校勘的古籍中,也可以理出一条思路。一个人如果没有下过那种硬工夫,就不会有他那样的成就,那是一种苦功,是经过长时间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所达到的境界。
肖像之十
在这之前,他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奈地妥协过,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苦楚。他看清了那来自背后的重负,还有那些躲在阴暗处的卑鄙之徒,那些恶意的流言、诽谤、中伤,来自反面的压力,使他更加坚定了爱的决心,他要打消那些顾虑,那些障碍。
肖像之十
每个月,他都要给母亲、给家里寄点钱、信,或其它什物。1917年1月30日下午,他的日记里写有给家里寄100元,为一月开支。他那时一个月的收入已到了300元。
肖像之十二
他雄辩地驳斥了黑暗时代里的种种异端邪说,抨击着弥漫世间的鸟烟瘴气,他睿智的演讲,“给听众如饮醇醪,如服清凉散”的感觉。
肖像之十三
他将看电影当作一种有益的游戏。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往往选择适宜于儿童心理特点的科幻、动画片走进影院,他希望能获得轻松的感受;但走出来的时候,却往往还是沉重的。
肖像之十四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作家,他的一生都在尝试和变革中,他几乎走遍了文学的各个门类,最终选择了杂文——这种在当时最直接、最明智、最具有社会批判功能的文学形式,也即小品文。
附录1
走进故居,在东面的一间展室里,我还看到一盏高座煤油灯的照片。有一段文字介绍说,在那盏灯下,鲁迅写作著译二百余篇,每当朋友、青年来访,他总是手持此灯在院中迎送。
附录2
鲁迅故居是冷清的,鲁迅公园是喧哗的,鲁迅墓地是寂寞的。鲁迅的书是坚实耐读的。
附录3
对自己了解越深,对读者的了解往往也越深。以其智,以其勇。时时剖析自己的人,似乎也是在剖析他人。人性有相近的弱点,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揭示出来,以唤起共鸣、引起警示。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