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科学现代皮肤病学基础(第2版)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第2版)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第2版)

定 价:¥298.00

作 者: 张学军 等主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皮肤病性病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114714 出版时间: 2010-02-01 包装: 精装
开本: 大16开 页数: 全二册 字数:  

内容简介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上册)》和《现代皮肤病学基础(下册)》。《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秉承了原版的编排风格,但对各章节具体内容进行了更新,并适时增加了一些近年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和新方法。全书共分十九章,包括有皮肤的发生、皮肤的结构、皮肤细胞生物学、皮肤生理学、皮肤生物化学、皮肤分子生物学、皮肤免疫学、皮肤光生物学、皮肤病原生物学、医学真菌学、皮肤病理学、皮肤遗传学、皮肤病诊断学、性传播疾病基础、皮肤病治疗学、皮肤药理学、皮肤毒理学、皮肤病心理学、皮肤病流行病学等章节。《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在编写模式上力求系统全面,临床诊疗与基础学科相对应,体现出皮肤科学科发展的特色。《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因其详实丰富的皮肤性病学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可作为皮肤科专业医师手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亦可用于在校研究生和专科医师继续教育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何春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获皮肤性病学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修。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及遗传学。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第一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实验研究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J Applied CostTletol》(欧洲)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等编委。多年来从事皮肤性病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获评卫生部优秀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863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卫生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课题1项;并参加两项863课题(分课题负责人)等。培养研究生49名(博士生1 1名、硕士生38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29篇(发表在《Natu re Getletics》、《。ICMM》、《BJD》等),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七版)等教材及专著8部,主译专著《临床皮肤病学诊断与治疗彩色图解指南(第41版翻译版)》。刘维达,1957年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皮肤性病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病研究室主任,皮肤病医院真菌科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医学真菌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兼真菌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兼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国真菌学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真菌分子遗传学、深部真菌病早期分子诊断、念珠茵性阴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抗真菌药物药效学的前期和临床评价、皮下真菌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发病机制研究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科研经费达500万元左右。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90余篇,包括SCI论文14篇。主编学术专著《现代皮肤性病学进展》,参编专著23部。张学军,1955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亚洲皮肤科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以及国际皮肤科著名SCl期刊《J Invest Dermatol》、《J Dermatol Sci》和《Int J Dermatol》编委。获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致力于皮肤病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10余项,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在《Nat Gerlet》、《Am J Hum Genet》等期刊发表SCl收录论文11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达到300,论文被SCI论文他引700余次。主编国家本科生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五、六、七版和国家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第一版等。其中《皮肤性病学》第六版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皮肤的发生(皮肤的胚胎学)
第一节 表皮的发生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发生
二、黑素细胞的发生
三、朗格汉斯细胞的发生
四、梅克尔细胞的发生
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一、毛囊及毛发
二、外泌汗腺
三、顶泌汗腺
四、皮脂腺
五、指(趾)甲
第三节 真皮的发生
第四节 真.表皮交界的发生
第五节 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
一、胚胎的皮肤
二、胚胎向胎儿皮肤的转变
三、胎儿的皮肤
四、胎儿活检和产前诊断
第六节 人类皮肤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的时间段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一节 表皮
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二、黑素细胞
三、朗格汉斯细胞
四、梅克尔细胞
第二节 真表皮连接
第三节 真皮
一、胶原纤维
二、网状纤维
三、弹力纤维
四、基质
五、真皮的细胞成分
第四节 皮下组织
第五节 皮肤附属器
一、毛和毛发
二、毛囊
三、皮脂腺
四、外泌汗腺
五、顶泌汗腺
六、甲
第六节 皮肤的神经
第七节 皮肤的血管
第八节 皮肤的淋巴管
第九节 皮肤的肌肉
第十节 皮肤黏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
一、口唇
二、口腔黏膜
三、阴茎
四、阴唇和阴蒂
五、乳头和乳晕
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
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
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
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
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
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
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
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
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
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
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
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
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
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
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
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Meekel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系
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
四、未定细胞
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
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或相关细胞
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
五、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
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
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
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
四、血管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五、内皮细胞与皮肤病
六、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
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
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
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
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
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
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
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
四、皮肤神经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
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脂肪源性干细胞
三、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四、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
五、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
六、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
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
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
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
一、皮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三、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
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
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
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
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
三、皮肤的屏障作用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
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汗腺
二、皮脂腺
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一、体温
二、体热平衡
三、体温调节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一、皮肤感觉分类
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
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
四、皮肤感觉阈值
五、皮肤感觉定位
六、皮肤后感觉
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
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
二、皮肤免疫系统
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
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
一、二氧化碳
二、透皮氧分压
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
一、类固醇
二、蛋白质和多肽
三、甲状腺激素
四、维生素D激素
……
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
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
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
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
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
下册
第十章 医学真菌学
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
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
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
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
第十五章 皮肤病治疗学
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
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
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
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
英中文对照
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