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知识与道德
第一章 为学之源——《四书》
第一节 《论语》——仁智合一原则的确立
一 为己与成人
二 人的世界
三 德性优先与自觉自愿
四 下学上达与一以贯之
第二节 《大学》——儒家工夫论的突显
一 为学即为道
二 “明”与工夫次第
第三节 《中庸》——儒家德性根据的阐扬
一 天命之谓性
二 明诚与凝道
第四节 《孟子》——儒家道德主体的发现
一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二 心之所同然
三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第二章 批判与诠释——《大学》工夫的阐扬
第一节 道统之辨中的《大学》
一 定名与虚位
二 道统与治心
第二节 批判佛道与《大学》的诠释
一 批判佛道与发现《大学》
二 诠释与理解
第三节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第三章 为学工夫的知识向度
第一节 格物穷理工夫的系统化
一 格物穷理何以可能
二 格物穷理之目的
三 格物穷理之原则与方法
四 为道先为学
第二节 科学视阈中的康德与朱熹
一 不同知识范式下的哲学家
二 共同的道德形上学追求
三 分与合模式下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四 对中西哲学科学发展的不同影响
第四章 为学目标与工夫的醇化
第一节 易简工夫终究大
一 所平者何心
二 智慧与智术
三 格物者,格此者也
四 格物是减担
第二节 格草木如何诚得自家意
一 圣人如何做得
二 意之所在便是物——对象物的消解
三 致吾心之良知
四 德性良知与闻见之知
第五章 为学工夫的反思与转换
第一节 广心之术的格物致知
一 以圣功正蒙学
二 理一分殊与工夫次第
三 正心与正志
四 “诚意在致知”与“致知在格物”——两种知识的分别
五 格物致知的实践取向
六 闻见之知与心喻、自喻
第二节 格物致知由形上意义到形下意义的转换
一 格物致知与“习行”
二 格物致知的实证化取向
三 格物致知的“科学”意义
结语:科学与道德视野下的格物致知诠释述评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