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自我迷途、自我丧失的时代。这是一个被物欲外化、异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他”定“我”、以物质衡量生命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家可归、无处可逃、缺失精神家园的时代。盛世危言。在经济发展的旺途,在高耸入云的城市丛林中,在貌似强大而又微不足道的人群中间,人们如何奋斗并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本小书,几载春秋。题目挺大,“人生三论”。只是“三论”,而非四论、五论或八论,是因为这人生就介于生死两端。从“不知生,安知死”到“不知死,安知生”,而其中的人生意义只有通过“奋斗”来实现,这个本无意义的人生,因为奋斗而被赋予了充满诱惑力的无限可能。但这个“奋斗”绝不等同于“成功学”,不是鼓吹成功上位,而是渴望人生定位。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事业、享受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是人格等价的,受到职业尊重与价值尊重。就如同斯多亚学派的那两位天壤之别的哲学家,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奴隶,社会等级的差异,并未造成对人生真理追求的障碍,皇帝有皇帝的快乐,奴隶有奴隶的幸福。西方哲人讲“我思故我在”,这思索、这冥想、这伤感,是“我”存在的明证,除了且行且歌,我竟是以思索证明自己。这种思索,是“我”区别其他同球共住物种的标志:我想,这人生之论,也要有点新异,让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阅过的人,作为文字积累的素材,给读者一些“鲜道理”吧。这“鲜道理”,是新鲜的“鲜”。人生之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与古人比,当下已物是人非,甚至物非人也非,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个经验崇拜的族群,人生道理往往是出自于神话中的老神仙之口,或是白发苍苍的老学究之笔,这道理几经咀嚼,或许已不为80后、90后的新鲜人类所待见。这“鲜道理”,是鲜活的“鲜”。除陈年老酒外,现代人食物必“鲜”,讲海鲜、茶鲜、无公害。这人生道理也是如此,也讲传统、讲文化、讲基因,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现实之反思,未来之绸缪。这“鲜道理”,是鲜艳的“鲜”。有人读这“鲜道理”,可得一谋生之道;有人读这“鲜道理”,可经世致用;有人读这“鲜道理”,或当糊纸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您劳累之余、享受恬静之时,偶读此书,调适一下自己的判断,若能够重新整装出发,也权且作为我微尘之奉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