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是赵元任先生在哈佛大学开始的。据《赵元任年谱》所载,赵先生曾先后两次执教哈佛。1942年,他在哈佛暑期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同时主持ASTP(Army Special’Training Program)项目,并兼任哈佛中文教学部的主任。从那时起,哈佛大学的中文教学便开始了她现代化的历程。正如TimothyL,ight教授(1982)所说:“Let us not forget thatY R.Chao was the pioneer in what is now theaccepted mode of teaching Chinese.”(我们绝不能忘记:赵元任是我们今天教学模式的创始人。)这里追述历史的目的不仅因为今天北美的中文教学仍得益于赵氏奠定的模式,同时也想说明哈佛中文教学所坚持的两大传统的历史来源:教材用“地道的口语”说话、上课用“直接的方法”操练。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学及第二外语教学的理论经历了乔姆斯基革命的疾风暴雨。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赵氏创立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落伍,反而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为了继承和发展赵元任先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哈佛中文部的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一至五年级的中文教程。一方面认真实践赵先生“说地道的口语”的原则,另一方面努力开辟一条“写典雅的文章”的新路。粗而言之:一、二年级的汉语习得以“地道的口语”的教学为基础,适当地引入正式典雅的语体;三、四年级在巩固基础口语的同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典雅的文章”(包括正式口语)的训练;五年级则专注于典雅的写作和正式口语的训练。就教材而言,一年级的《初来乍到》和二年级的《入乡随俗》以“地道的口语”为主;四年级的《说古道今》和五年级的《文以载道》突出“典雅的文章”;而三年级的《知人论世》则为承前启后的过渡(从“地道的口语”逐步过渡到书面的正式语体)。根据这一体系的构想和要求,以教授口语为主的《初来乍到》和《人乡随俗》中的课文,均由教师自己编写;过渡性的《知人论世》既有著名作家的原文,也有教师自编和改写的文章;重点为书面语的《说古道今》和《文以载道》中的文章,几乎全部选自书刊杂志中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