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导论:全球范式与制度解释
一、国内制度缘何重要?
二、社会科学的“分化”与“整合”
三、定义国际经济政策
四、多难困境中的战略目标
五、建立一种制度解释模型
六、行文安排和基本设计
第二章 研究路径和理论模式
第一节 体系中心论
一、权力结构模式
二、相互依赖模式
三、国际制度模式
第二节 社会中心论
一、利益集团模式
二、政党政治模式
三、社会观念模式
第三节 国家中心论
一、国家主义模式
二、官僚政治模式
三、府会过程模式
小结
第三章 制度理论的生成
第一节 回归国内制度结构
一、制度主义研究路径:三个命题
二、制度对于政策结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制度的历史与理性选择
一、宏观制度结构:历史的选择
二、中观政府体系:理性的选择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的决策逻辑
一、府会关系与决策权力的分配
二、府会关系与决策信息的传递
三、府会关系与决策偏好的形成
小结
第四章 决策系统与微观制度理论
第一节 行政机构的偏好竞争
一、贸易代表办公室:执行贸易谈判
二、经济顾问委员会:谋划宏观政策
三、国务院:总管外交事务
四、财政部:管理国内宏观经济
五、商务部:维护国内商业秩序
第二节 独立机构的非党勿私
一、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贸易纠纷
二、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货币供给
三、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证券市场
第三节 立法系统的扭曲失真
一、国会决策的权力方式
二、国会决策的组织结构
三、议员决策的行为逻辑
小结
第五章 走出保护主义(1913-1934)
第一节 自由贸易的初次胜利及其夭折
一、美国世界经济霸权的确立
二、进步主义运动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三、威尔逊的“强政府”与国际经济政策的转折
第二节 保护主义的迅速回潮及其顶峰
一、保守主义的胜利和制度结构的回归
二、一战后美国国内社会联盟格局
三、两大联盟斗争及其政策结果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最终胜利及其发展
一、罗斯福“新政”与“帝王式总统”兴起
二、“1934年体制”的建立
三、走向贸易自由主义和金融国际主义
小结
第六章 走向互惠主义(1971-1988)
第一节 金融民族主义的初现
一、美国经济霸权衰落与“特里芬困境”的加剧
二、美国国际货币决策的制度结构
三、美国政策调整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的涌动
一、美国制度结构的变迁:“帝王式总统”的衰落
二、经济相互依赖与国内社会利益的竞争
三、《1974年贸易法》:制度调整、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第三节 经济互惠主义的确立
一、国内社会的分裂与两党政策立场的互换
二、进攻性的国际货币政策:从“广场协定”到“卢浮宫协定”
三、“1988年体制”与“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践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全球化(1993-2008)
第一节 “新民主党人”积极的国际经济政策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美国制度压力
二、多轨并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从积极有为到乏善可陈
三、强势财政部主导的国际金融政策
第二节 “保守共和党人”的政策与外交
一、国内社会分裂与党派政治的复兴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总体挫折与局部成功
三、“弱势美元”政策与强势金融外交
小结
第八章 结语:制度结构与政策选择
一、论点总结
二、学理贡献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预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