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为一种严肃的考试形式,自2000年首次出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之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学者、专家和考试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都在围绕它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大量的成果,论文、专著汗牛充栋;更有大量相关辅导培训机构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出版发行了海量的教材和辅导读物。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申论的认识,也给予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其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第一,理论研究者只是专注于申论考试的外在形式,而很少对考试本身从实质和内涵上给予关注,选择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研究的成果大多流于浮泛,最多也只是起到了统计、汇总的作用,却永远也达不到揭示规律并进而指引考试的效果。因此,多年的申论考试始终处于自我偏离的处境。从测试学的角度去衡量,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一直值得怀疑。当然,随着考试的逐步推进,考试机关自身对考试的认识与把握进一步提高,考试的进步也是明显的。然而考试先于考试研究发展的现实情况,使得学者、专家对考试的建议和预言大多处于失效的状态。第二,培训机构所出版发行的辅导书籍良莠不齐,里面充斥着很多纯粹出于商业追求而杂凑成的毫无知识性可言的劣质书籍。这些所谓的书籍对考试本身的贡献为零,对考生的辅导效果也可想而知。还有一些书籍是一些有着一线辅导培训经验的教师亲自编写而成,应该说这些书籍体现了对考试的一定认识,对于考生也具有一定的辅导效果,但是从目前已有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根本的不足。核心在于,这些书籍的作者大多以应考技巧为终极指向,书籍的核心理念停留于具体、微观的技术层面。在对考试本身的研究缺失或者停于表层的情况下,这类解题技巧的实用性也非常有限。大多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状态,缺乏基于对考试本质理解基础上的技巧的驾轻就熟感和技术上的通透感。更何况,此类书籍虽也年年翻新,但只停留于形式上的更改,实质内容却数年如一日,毫无创新可言。在考试机关对测试的科学性要求进一步提高,考试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指导没能尊重世易时移,时移而备变的客观规律,它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也是很值得怀疑的。第三,技巧指导类书籍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在于它们都将考生作为一个纯粹的受教对象来对待,传递给考生的信息自然也是灌输式的、居高临下的,这恰恰和申论考试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在阅读完这些技巧指导之后所获得的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手段和工具,拿它们去“解剖”试题,难免会产生生搬硬套的不顺畅感,而其更为致命的缺陷还在于,很多技巧根本就无法去“搬”,也不能去“套”,因为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如果勉强为之,则会一“搬”就偏,一“套”就错。但是这种手段和工具被精巧的外衣所包裹,又有强大的现代宣传媒介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一方面依然有很多人对诸如“万能模式”或其他类似的东西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真正学习过并在应试中运用过这些东西的人对之弃之如履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