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曾一直以富庶、文明和广泛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商人而享有盛誉。但就在欧美各国历经几个世纪创造出现代工业文明形态,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工业化浪潮的同时,中国却因为封闭而落后了,甚至在1840年后渐次沦为列强争相掠夺的对象。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尝试接纳工业文明,并使之与中国的传统建立恰当的联系,在传统经济形态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1978年后,中国开始谨慎地尝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恰逢其时赶上了“二战”后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历经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已经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独特的发展道路,在近10年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就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而言,就知识界、科技界对世界文化、科学、教育发展的贡献而言,中国仍显不足。实际上,约11世纪出现的第一批欧洲中世纪大学,其作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城市化进程的自然产物,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国性机构: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师生,构成了中世纪大学独特的学术组织与结构。从17世纪开始,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使得大学开始走向相对的封闭。跨国学习不再是分享共同的知识与经验,而是寻求所选民族国家相对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成功经验。“二战”后,跨国学习则转变为一种基于服务贸易全球化的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