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知道了一些佛教义理和名相,对禅坐也有相当的兴趣,但就是觉得无法把这二者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话,那《心的依止》就值得一读!传统上,对一个刚学佛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想要了解佛教的义理,所以或是通过阅读经典,如《金刚经》、《法华经》等一类大乘经典;或是通过一些介绍佛法的书籍;或是通过师父的开示;或是跟师兄、师姐请益,来慢慢学习一些佛教的义理。当然除了对佛法的理解外,宗教上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修行,所以可能开始有自己的固定早课,或是诵经,或是拜佛,或是禅坐,或是行菩萨道。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佛门所谓的“解行并重”。不过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解门”和“行门”是配合不起来的,因为就目前佛教徒的学习模式来说,宗教的实践——“行门”,用的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然而在理解佛教义理——“解门”上,就大部分的佛教名相来说,用的是古文,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所以有时候会有一种现象,就是知道了某种义理,但是不会运用。也就是说在教义理解和实际宗教活动的结合上,似乎较薄弱了些。在西方,因为佛教传入西方只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所以没有古文的问题,只是在早期有些用语是从基督教而来,不过近年来他们在想办法产生适合这个时代的佛教用语。就我所接触的经验而言,一般西方人学习佛法往往是因为觉得自身有太多的烦恼,生活无法快乐,所以想要找一种能够减少自身烦恼的方法。所以当他们接触到佛教的义理时,他们会希望了解如何运用佛教的教义,来帮助自己减少烦恼。因此就一般西方的学佛人,或者是学习禅坐的人来说,佛教的理论是为了能帮助修行。而这本艾雅‘凯玛法师的开示录,可说是典型的西方开示方式的展现。用句老话来说,凯玛法师的开示真的是“深入浅出”。我觉得最重要的——特别对我们东方的佛教徒来说,是她想办法让我们将原本觉得是学理上的东西,能够配合实际的生活,或者是在修行中加以运用。例如第一篇 ,凯玛法师就以另类的恋爱来比喻我们皈依时的信仰,她认为对三宝的宗教情感,其实很像我们在谈恋爱一样,不同的是这种情感比一般的感情更纯粹而长久,而且绝对不会失恋!在另外一篇“我们的随眠习性”中,法师从实际的禅坐经验,来说明五盖跟随眠的不同。她提到在禅坐中,五盖是比较容易察觉的,而随眠是比较细微的,它们是五盖的秘密支持者,要除去它们就需要极为敏锐的专注力和许多观察的功夫。书中像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值得读者去细心品味。由于这是凯玛法师的演讲开示,所以它的英文相当简单。虽然是简单的字眼,但是简洁中透露出一股生命力和说服力。书中到处可见凯玛法师鼓励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在修行上,而且强调修行跟日常生活应该配合起来,即使是做世俗的工作,还是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因为受到鼓舞,放下手上的翻译而跑去禅坐。若是读者在阅读《心的依止》时,感受不到这样的活力的话,那恐怕是译者的拙劣,无法表现出法师的感染力!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心的依止》,它应该像是一本手册,一本不应放在书架上,而应该放在蒲团边的书。或者是一本放在床边的书,做完一天的事,洗去一身的灰尘,再让这《心的依止》洗涤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