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提高古籍保護事業的水平,是更好地傳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歷史赋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國範圍内有序展開,舉辦各類培訓班50餘期,命名了首批國家級修復中心,開始實施文獻修復師資格認證制度,啟動了“西藏古籍保護工作”,《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級古籍保護實驗室也已初具規模。 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2009年,國務院先後頒佈首批和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6870種古籍入選《名錄》,113家單位人選“重點單位”。由文化部主辦、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首届與第二届“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分別於2008年6月14日、2009年6月13曰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展覽人選《名錄》的珍貴古籍。這兩次展覽以其規模大、展品精受到業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參觀人數眾多,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2010年,文化部繼續組織第三批《名錄》的申報工作。全國古籍收藏單位踴躍參與,408家公共圖書館、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社科院、博物館、檔案館、文物局、民委古籍辦、寺院、研究院、書店和個人總計申報古籍12259部。經專家評審,有239家單位和個人的2989部古籍人選第三批《名錄》。 在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文化部決定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第三届“國家珍贵古籍特展”。本次展覽延續前兩届“特展”的形式,從人選第三批《名錄》的珍貴古籍中精選出300餘種,面向大眾展出。展覽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文獻、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輿圖、拓本與鈐印本、少數民族文字文獻、西文善本等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