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仇保兴)
序二(杨榕)
序三(Rainer Bomba)
序四(Stephan Kohler)
第1章 简介
1.1 中国建筑发展现状和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1.1 近十年建筑领域发展概况
1.1.2 中国建筑发展预测
1.1.3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2 德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所取得的经验
1.2.1 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
1.2.2 2002年后的低能耗房屋标准
1.2.3 被动式房屋的标准
1.2.4 零能耗房屋——采暖能耗为零的房屋
1.2.5 成本的比较
1.2.6 总结
第2章 法律依据与设施管理
2.1 法规
2.1.1 中国建筑节能现行法规概述
2.1.2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标准规范概述
2.1.3 中国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
2.1.4 德国实例:建筑物的能源认证证书
2.1.5 从保温证书到能源证书
2.2 行政管理依据
2.2.1 通过设施管理实现楼字节能控制
2.2.2 热量消耗的统计与计算:中国的现状
2.2.3 热量消耗的统计与计算:德国的经验
第3章 节能的资金筹措和经济性
3.1 中国现有的建筑节能资金筹措形式
3.2 德国在利用财政激励手段提高能效方面的经验:资助计划
3.3 考虑建筑物相关生命周期成本,对建筑物能效提高措施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第4章 建筑节能设计与质量控制
4.1 中国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现状与问题
4.1.1 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4.1.2 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4.1.3 重视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
4.2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2.1 建筑全生命周期概念
4.2.2 国外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影响评价技术发展现状
4.2.3 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影响评价的意义
4.2.4 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影响评价环境影响
4.2.5 我国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影响评价所面临的困难
4.3 德国在节能与可持续性设计方面的经验(居住/非居住类建筑)
4.4 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项目管理对于节能的意义
第5章 节能技术手段
5.1 中国现有的主要建筑节能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5.1.1 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及存在问题
5.1.2 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及存在问题
5.1.3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使用技术及存在问题
5.2 居住和非居住建筑的不同技术要求(德国观点)
5.3 建筑围护结构的能效
5.3.1 保温隔热层的性能
5.3.2 重要的材料特性
5.3.3 保温隔热材料
5.3.4 保温隔热层的施工
5.3.5 外墙与立面系统
5.3.6 屋顶保温隔热
5.3.7 地面和地下室的保温隔热
5.3.8 节能窗户
5.3.9 遮阳与自然光的利用
5.3.10 气密性与热桥
5.4 供热技术的节能
5.4.1 热舒适度
5.4.2 分散与中央供热设备的比较
5.4.3 热水供应
5.4.4 供热调控
5.4.5 建筑物内部的热量分配
5.4.6 区域供热与集中供热
5.4.7 高效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站
5.4.8 低温与冷凝式燃油或燃气锅炉
5.4.9 中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5.4.10 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热的经验
5.5 空调技术的节能
5.5.1 空调的作用
5.5.2 空调的卫生
5.5.3 尽量避免使用空调
5.5.4 夜间通风
5.5.5 潜热储能材料
5.5.6 采暖与制冷的结合
5.5.7 混凝土制冷采暖系统
5.5.8 制冷/制热顶棚
5.5.9 制冷棚
5.5.10 冷热电联供
5.5.11 太阳能制冷
5.6 照明系统的节能
5.6.1 日光的利用
5.6.2 节能光源
5.6.3 照明管理
第6章 节能示范工程
6.1 德国示范工程:新建及改造建筑
6.1.1 柏林能源论坛
6.1.2 法兰克福欧罗托姆大厦
6.1.3 彼德斯山天主教乡村业余大学山下校舍示范项目
6.1.4 德国能源署“既有低能耗建筑”示范计划
6.1.5 被动式房屋项目
6.2 3个中国示范工程
6.2.1 上海浦江智谷办公楼
6.2.2 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节能改造项目
6.2.3 天津梅江节能示范工程
第7章 附录
词汇表:专业词汇的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