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史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

定 价:¥99.00

作 者: 丁俊清,杨新平 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地域建筑/民居建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2116812 出版时间: 2009-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16开 页数: 308 字数:  

内容简介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最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选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据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筑艺术园林宅第的“缩天之美”,宁波大墙门的“藏天之美”,绍兴台门的“测天之美”,十三间头、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长屋的“自然之美”。这些归纳,简单扼要,颇具中华文化哲理。作者还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浙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作了积极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议。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丁俊清,浙江龙游县人,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历任温州市规划设计处主任,温州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兼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退休后任温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规划学会会员,温州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温州大学顾问教授。曾任浙江省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省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四本:《中国居住文化》、《温州乡土建筑》、《溆水龙游》、《江南居民》,曾为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打火石》,其敬业精神和优秀业绩刊登于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报界主持的《温州学人》访谈录。杨新平,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浙江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及文化遗产研究生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主持或参与仙居南峰塔、平阳宝胜寺双塔、湖州飞英塔等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宗教建筑、古桥梁、乡土建筑、地方史等领域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著)数十篇(部),如《长乐》(江南古村落丛书)、《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主编之一)、“保国寺大殿建筑形制分析与探讨”、“中世纪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及其对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影响”“松阳延庆寺宋塔初步研究”、“东南阙里——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探微”、“水乡景观的特质”、“重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确认制度”、“《佛罗伦萨宪章》与历史园林保护”、“《关于乡土建筑的国际宪章》与我国历史村镇保护”、“村落、文化与空间构成”、“我国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及其转型”等。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浙江民居生成条件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一、气候条件
二、地理环境
三、历史沿革
四、文化背景
第二节 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一、族群构成决定了民居的基本类型——堂室之制、庭院之制
二、高温多雨气候条件孕化出民居的基本特征——干阑式穿斗架
三、农业范式辐射出民居的分布格局——跟山跟水走珊瑚树图式
四、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孕育出民居的文化特色——内省品质、崇饰居
第二章 浙江民居原型、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家”从这里开始
一、旧石器时代:借自然洞穴安身
二、距今9000年前:室问世,合院式邑落萌芽
三、距今7000年前:榫卯结构技术应用、干阑式长屋产生
四、距今6000年前:木构架大屋顶雏形,家庭与村落初见端倪
第二节 城市曙光,良渚方国
一、适形相地择高而居
二、高台基和大房子
三、礼制建筑和礼仪中心
四、史前中国最大的“城”
五、国之胚胎
六、顺时择地,逆境化迁
第三节 从古书、古器、古画追溯浙江各历史时期民居面貌
一、春秋先秦时期:堂室之制确立
二、汉魏晋南朝时期:穿斗架肇始,别墅产生
三、唐宋时期:木构系统日臻完善,厅堂之制形成
四、元明时期:村落和乡镇格局基本成形
五、明清时期对住宅风水的追求
第三章 浙江聚落选址、布局与形态特征
第一节 自然村落
一、浙江聚落选址、布局与形态总体特征
二、山地村落
三、丘陵村落
四、海滨村落
五、水乡村落
六、海岛村落
第二节 城镇聚落
一、城镇体系发展历程和生成背景
二、总体布局特征
三、功能特征
四、空间形态
五、街巷网络
六、商业形式
七、民居布置方式
第四章 浙江聚落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第一节 公共建筑
一、宗祠
二、亭
三、廊桥
第二节 公共活动场所
一、以宗祠为中心的公共活动场所
二、以大树为中心的公共活动场所
三、以桥头、水口为中心的公共活动场所
四、以清水塘为中心的公共活动场所
第五章 浙江民居主要类型和文化区域分布
第一节 浙江民居的主要类型
一、小型民居平面与空间处理
二、中、大型民居主要类型
第二节 浙江民居整体风貌
一、因山采形、就水取势、随类赋彩
二、高墙锁深院,穿堂一重天
三、异而不争和而不同
四、枕河楼台俯舟楫,马头(墙)参差寄乡思
五、绵绵众檐,淡淡古风
第三节 浙江民居文化区域分布
一、建筑文化区域的划分
二、各建筑文化区域的大致地望
第六章 浙北民居
第一节 主要类型和典型风貌
第二节 官邸、府第
一、杭式大屋
二、严州大屋
三、嘉兴、湖州水乡大屋
第三节 园林宅第
一、江南为园林宅第荟萃之地
二、浙北今存园林宅第
三、建筑艺术
四、生成背景
第七章 浙东民居
第一节 主要类型
第二节 宁波大墙门
一、基本形制
二、宁波大墙门的特征
三、建筑艺术
四、宁波大墙门形制形成和尊古尚新建筑文化的成因
五、典型实例介绍
第三节 绍兴台门、滨水住宅
一、绍兴台门
二、绍兴滨水住宅
三、建筑艺术
四、特色和生成原因
五、典型古村落、古台门介绍
第四节 台州宋式大屋、五凤楼
一、十八楼
二、三推九明堂
三、典型大屋介绍
四、五凤楼
五、台州民居特色
六、天台宋式大屋成因和文化背景
第八章 浙中民居
第一节 主要类型
第二节 十三间头及其变种
一、十三间头
二、十八间头、二十四间头、二十五间头等大型住宅
第三节 套屋及其他特大住宅
一、套屋
二、特大住宅
第四节 建筑艺术
第五节 特色及成因
一、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边际效应
二、建筑木雕出色
三、山地民居地方材料应用出色
四、成因探析
第九章 浙西民居
第一节 三间两搭厢
一、基本形制
二、三间两搭厢
第二节 对合式
一、四合院
二、对合加楼上厅
三、前厅后堂楼
四、十间厅
第三节 三进二明堂
一、三进二明堂
二、对合式加三间两搭厢
三、坐窗式三合院、四合院
四、其他
第四节 其他形制的大屋
第五节 建筑艺术
第六节 特色及成因
一、形式简单统一
二、小天井
三、门-院-屋三段式
四、外貌统一
五、装饰的重点是大门和天井
六、生成原因
第十章 浙南民居
第一节 一字形长屋
一、主要形制
二、一字形长屋
第二节 多院落式长屋
第三节 建筑艺术
第四节 特色及成因
一、横向发展
二、开敞通透
三、立面丰富,四个面都可成为主立面
四、檐多且深远
五、重结构、不事装饰
六、建筑风格具有古风
七、原因探所
第十一章 浙江民居的营建经验
第一节 结构与材料
一、大木构架
二、建筑材料选择
三、墙体材料与构造
四、基础材料与构造
五、屋面材料与构造
第二节 建筑装饰与装修
一、大木作装饰
二、小木作装修
三、砖雕
四、石雕
五、宁波朱金木雕
六、屋顶装饰
七、外装饰颜色
第三节 建筑与气候结合
一、通风
二、遮阳与隔热
三、防水与防潮
四、防台风
第十二章 浙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
第一节 浙江民居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民居建筑
二、历史文化村镇
第二节 保护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保护的历程
一、较早关注并保护传统民居建筑
二、制定地方法规,研究相关政策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四、探索民居建筑保护有效途径
第四节 民居保护的设想
一、加快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专门法规的立法进程,依法保护乡土建筑遗产
二、以资源调查评估为基础,对民居建筑保护实施分类指导
三、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保护民居建筑的政策措施
四、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
五、进一步运用媒体开展宣传寻求公众对民居建筑保护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第五节 民居的利用
一、古村落的综合保护利用
二、名人故居的保护展示利用
三、迁移集中使用
附录
附表1 浙江省国家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民居(乡土)建筑
附表2 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街区名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