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空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本集除继续关注环境审美品质提升外,设计的生态性等方面是本集的侧重点。本集比上一集在内容体量上有所增加,版式风格基本未变。中国是产竹大国,应该更要利用好这种本土资源。本期“环境生态”栏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各种运用,抛砖引玉,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计师的不断探索,生态、环保、可持续利用的材料能成为传统设计材料的有力补充。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长谷川逸子先生主张建筑应与环境融为一体,应为环境而建。她受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的邀请于2009年6月25日在东华大学举办“环境艺术和建筑”主题演讲,这是长谷川逸子先生在中国的首次学术演讲。本期“环境日本”特别刊登了长谷川逸子先生的演讲节选以及她在上海期间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建筑表皮”和“建筑与环境”进行的两场学术讨论。编者围绕演讲主题精选了三件长谷川逸子先生的最新设计作品,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长谷川逸子先生近年来的设计思想。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在加快,建筑数量在增多,可是建筑的“寿命”却没有相应延长。很多建筑还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就被拆毁或者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第一期的“创意产业园”专题详细介绍了上海的旧厂房改造案例,其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城市新工人——创意产业者的创意工厂。本期“筑·境”栏目的《流俗与脱俗》和《融手山隐于市》两个项目则展现了旧建筑改造的另外两种可能性。这里的“旧”不再只是时间上的判断,任何被闲置或弃用的建筑都可以被称为“旧建筑”,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公共艺术中的“公共”与“艺术”是两个互相重叠又互相抵触的概念,既要满足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普遍意识,更要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和使用。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公共艺术作品不单是一件简单的摆放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而是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过程。《成长中的香港公共艺术》通过对香港“城市艺坊”策划人的采访向大家展示了被誉为香港“六本木”的大规模艺术区。这种先策划后实施的设计方法,商业投资加政府管理的模式,以及为了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而进行的一系列后续宣传,为编者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公共艺术发展道路。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状况研究一直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编撰的主要栏目之一。继2007年第一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表了对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设置情况的普查结果以来,2009年,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全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课题组”针对此专业的设置情况再次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统计与调查,新数据更新至2009年5月底。目的是真实反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共同探讨和关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