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气大得令我羞于张扬我们的师生关系(代前言)
那是一次偶遇,更是一次暗合
十五年前,书房中的余秋雨
“一个大光头上打着余秋雨的名字,好玩吧”
那几年他的内心也正处在选择当中
他对爱情,是积极的悲观主义
上海——深圳——北京,他的三城市
20世纪80年代,信中的余秋雨
第一次见面,他穿着条牛仔裤
被称作“秋雨兄”的导师
观摩,逃学,听余秋雨的课
成功到来之前的许多环节
我猜他喜欢奇异、缥缈甚至幻象的体验与刺激
从“上海人”到“新新人类”
向讲台上的余秋雨致敬
写作让他有了非常严重的责任感
“一个不是我们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遭遇“余秋雨现象”
在深圳思考和写作,成为“旁观者”
1999年,边看边写
女弟子偷练“余氏功夫”
游历归来的余秋雨
旅行,家人,亲情
他还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附录一余秋雨文有人敲门
附录二余秋雨文我能听到
2010年,作为学生的烙印(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