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面理解,“母亲词典”意思就是来自母亲的词语。其实“母亲”是个象征,象征着祖国;“词”则是能够体现深层文化底韵的语言。由此可知,所谓“母亲词典”,要挖掘的是祖国文化。祖国文化的矿藏在何处?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礼”就是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等,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了相对恒定性,且更多地积淀于民间。那里不必靠董狐之类的直笔就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天地之道的记忆,又不是某个领导随意的指示即可篡改得了的。千百年来哺育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持之不懈地创建着人类文明。为了发掘其中精粹,作者选择了谚语作为入口。这是因为谚语是对生活的领悟和提炼,是处世为人的智慧、生活经验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评判——也就是“礼”。因此在民间,谚语往往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俗话说:老人不传古,后生失了谱。不听老人言,一世苦黄连。传的“古”和老人的“言”,往往借助谚语的形式。为此该书的“序”概括道:“谚语是一部口口相传的文明史。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正是由于口口相传的,因此大多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所含蕴意却是实而又实,比如“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财聚了,人散了;财散了,人聚了”,“尝遍百果可成仙,吃全杂粮不生病”,“二月二,龙抬头,生分媳妇发了愁” ……所以我们说,它记忆的是中华民族的根。 作者对谚语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在娓娓漫谈之中随手拈来,琳琅满目且妙趣横生。由谚语而谈时令风俗、人情物理、饮食健康等,写的都是“陈年旧习”,都是“老辈的故事”。但当通读之后反刍,却能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背后,体味到一种绵亘不断的浩然正气。这种近似于“道统”的浩然正气,更实在、更淳朴,更深厚,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这是不是久旱之甘霖?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天不可畏、地不可畏、鬼神不可畏——这也许能让人舒展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其弊也鲜明——坏起来什么都不可畏岂不可畏?只要这个世界还不完美,还存在种种苦难,种种缺陷,就有宗教信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自我的心灵,建立道德的规范,并引领我们踏上古圣先贤探索的求真之路。但是我们没有。还好,我们有敬祖的传统,或称之为祖宗信仰。天不可畏、地不可畏、鬼神不可畏,但是祖宗可畏。在本书里,我们就来听听祖宗是怎么说的吧。 谚语是散落在野的珍珠,在其内核之中,包含着中华文明真善美的因子。通过谚语来“完成传统文化的拼图”——这是作者写作本书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