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历史再探讨的意义和理论新思维的可能性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一)中日关系论的意义危机
(二)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战后中日关系研究对学术发展的意义
二 学术史与研究概观
(一)中国方面的研究概述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三)先行研究的比较特征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
(三)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原型
一 野坂参三的延安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
(一)野坂参三与中共日本研究的开端
(二)野坂参三对中共日本认识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 新中国的“一边倒”国际战略与对日外交的始动
(一)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的对日政策原则
(二)新中国对日外交的起步
(三)亚洲冷战体制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目标、模式
第三章 冷战国际政治体制下“人民外交”的展开及其挫折
一 人民友好意义的“人民外交”
(一)协助日侨回国
(二)“人民间”贸易协议
二 以民促官意义的“人民外交”与冷战体制的结构性障碍
(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提出
(二)以民促官遭遇困难:美国因素和台湾问题
第四章 政治经济“分离”与“不可分”的原则较量
一 日本的敌视、蔑视立场与中国对日外交的政治整顿
(一)引爆中日关系的导火索:从“刘连仁事件”到“长崎国旗事件”
(二)厘定原则: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逻辑
二 政治经济分离:国民外交攻势下人民外交的民间化转型
(一)贸易三原则——国民外交取代人民外交
(二)民间贸易体制的确立——政治经济分离
三 政治经济不可分:军国主义复活危机中人民外交的复权
(一)军国主义复活:冷战转型期的东亚政治和历史心理
(二)象征对抗:民间贸易的再“人民外交”化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法律解决”与“政治解决”的攻防
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把握
(一)作为“战后处理”程序象征的“日中关系正常化”
(二)作为“唯一合法”主权确认的“恢复中日邦交”
二 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分析
(一)“政治解决”的思路与试探
(二)“法律解决”的战术与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中日关系的历史连续性结构和周期性恶化的原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