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觥,1930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北京珠宝协会副会长,桂林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1948年考入哈尔滨大学就读预科,同年冬分配到东北有色矿专地质大专班学习。1952年调入北京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任地质分队长。1955年有色局矿山地质处成立,任首任矿山地质科长。参与有色行业矿山企业地质机构组建和人员培训。在《地质评论》刊物上发表“关于发展矿山地质工作意见”,出版了《小型有色金属矿山地质与勘探》(冶金工业出版社,1959)。1958年任宁夏冶金局矿山处处长,1963~1983年任冶金部有色司和矿冶研究院处长、高级工程师,在《矿山地质学发展方向》刊物上发表“矿产补充资源论”等10余篇论文。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矿山地质学术组织——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1983~1995年任地矿部矿管局、宝石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起草《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与《矿产资源法》相配套规章。主持策划编撰《矿山地质手册》,任总编辑,全书25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矿山地质工具书。曾先后赴加拿大等考察北美矿政和矿山地质工作;赴泰国、斯里兰卡考察东南亚、南亚宝石矿山及宝石市场,撰写了专题报告。应邀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和北京大学地质系为师生做“中国宝玉石开发及其发展史略”报告。1990年出席第10届世界采矿大会,1996年参加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发表“中国矿山地质学新进展”论文。汪贻水,68岁,研究员。1958年8月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学习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找矿与勘探专业。1963年9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20余年,先后完成包头、金川、攀枝花、凡口、大冶、小秦岭等10余个生产矿山的资源利用重大科研任务,提出科研报告10余份并用于生产,1982年12月调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任处长、副司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先后到美、俄等数十个国家进行考察及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完成国家地质科技攻关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9个大项目中的有关任务。同时组织完成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海洋采矿、选矿、冶炼及加工等300余个项目中的有关任务,荣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多项。1998年9月退休,10月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任理事、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工作,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先进工作者”。40多年来,发表论文120多篇,编著、出版25部专著。参与创建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工作,30余年来历任学会秘书长、副主任及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