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在恩格斯的理论里,“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证明的、颠扑不破的原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是一个经常变幻的不等式:富裕不能带来幸福,贫穷不能夺走幸福;名利不能增加幸福,苦难不会减少幸福。能够万事如意、一生无忧,大概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一帆风顺、一路平安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世间万象矛盾丛生,现实生活奇异复杂,充满了纠葛和不如意,并且这种不如意?乎于每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能够笑口常开,感觉幸福,有些人却总是忧心忡忡,感觉痛苦。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不在于财富的多少,也不在于时运的青睐,而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不同。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源自束缚,让喜欢安详平淡的人去不断地追求名利,让爱好奋斗的人坐享其成,都是对人本性的束缚。只有顺应各自的本心,生活在自己的环境之内,才会感到身心舒畅,痛苦和烦恼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生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幸福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矛盾选择:得到了,也许你并不幸福;失去了,也许你获得了?多的幸福;接受了,也许是你幸福的损失;给予了,也许给你换来了幸福的倍增。所以,今天的每一个人,即使衣食无忧,功成名就,仍会感到自己不幸福。生活中的很多人,即使实现了很多的梦想,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仍会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我是幸福的人吗?我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幸福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镜中的虚像,而是一种感知,当你觉得幸福的时候,幸福就来了。幸福是一种心灵的触摸。如果你找不到幸福,那不是与幸福无缘,而是对幸福缺乏感知。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你就永远找不到幸福之门的钥匙。衷心地希望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S-作着,幸福着”,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幸福不是孜孜以求得来的,不是费尽心机夺来的,不是出手阔绰换来的,它在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中,它在无欲无求的生活观念中。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幸福在于心境。如果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只有事事都退一步想,才能为自己营造出宽松的心境,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如果每天你都可以带着快乐心情起床,带着快乐的心情出门;上班途中,不再关注拥堵的路况和熙熙攘攘的行人,而是将目光转向那些带着午餐盒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挽着爱人的手面带微笑的情侣;在你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向他人微笑,你会得到他们的回应,也会发现聿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