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针对通常教材“导”的成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之下,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个人素质提高的相对分离、倚轻倚重的情况,对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进行亍大胆改革,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法学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可贵探索。教材框架结构分“导学、经典案例、需要知道、环保实践、延伸阅读、讨论交流”六部分,内容安排遵循突出重点、不遗漏知识点原则。教师主导尤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能力培养尤如导航坐标统?方方面面。“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底于不待教师教授谓也。“导”要求“不灌而通”,因为“不灌”学生具有了主动性,得以发挥自由创新精神,环境法乃至整个法学、环境治理科学得以在通过教学延续人类文明中发展进步。教材专设“环保实践”、“讨论交流”使社会观点和意见直接纳入教学活动系统,使得教师与学生、个人与团体、学校与社会的平面、分立关系转变为立体、交融关系,从教学活动中的“我、你、他,”转变为“我们”。在主体?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再是教师“导者”专有责任而是包括学生主体在内全社会互动互补的结果,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不再是“为他们解决问题”,而是将环境保护切实当做“我们共同”的义务。教育理论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抽象与具体两个层面,课堂教学中通过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按部就班”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抽象层面的疑问,是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通过实践活动检验这种抽象应用能力,并在“回应”、“反哺”中以创造性应?实现具体层面的能力提升,完成能力培养的全部目标。《环境法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以“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基本的抽象思维路径,将“疑问”置于精选的实际事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需要知道”部分介绍解决“疑问”的一般性知识,经此三环节,基本知识传授、理论思维与应用能力培养得以初步完成。环保实践要求具体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参与实施,知识的掌握转换为个人具体层面的实践能力;延伸阅读包括国内外对本章节所涉疑问的理论阐述概要与索引,个人能力得以上升到较高专业层次,体现教学过程的“反哺”要求;讨论交流使学生从“个体法律人”转变为“社会法律人”,个人专业能力汇集为社会进步与法治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