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小说叙述了北宋末年梁山泊108个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这次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揭示出“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事实,肯定和歌颂了革命斗争的正义性。《水浒传》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不朽之作。《水浒传》全书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后来接受朝廷招安的全过程,充满了“替天行道”、“仗剑天涯”的豪情,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的闪光点在于:它对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军给予充分肯定,并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皇帝和高俅、蔡京这样的君臣昏庸暴虐,大小官吏横行霸道,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逐渐加深并最终导致了起义的爆发。从中也可以看出农民起义的发展规律: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在封建统治者的激烈反扑之下,无论如何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现在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生平不详。《水浒传》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因这次起义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了许多奇闻异说,以及与之相关的大量戏曲和话本,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众人的加工增饰。这对《水浒传》的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