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 专论
Ⅰ
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文学为何姗姗来迟
当代澳大利亚小说流派
澳大利亚短篇小说的发展走向
澳洲文学史上的“怀特时代”
论劳森及其短篇小说
评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文学
论澳大利亚“新浪潮”戏剧运动
一位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论《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澳大利亚文学简论
《澳大利亚文学史》后记
Ⅱ
译者的风格
解读《简·爱》
魅力无限的《简·爱》
重详欧·亨利
特立独行的王尔德
于准确中见灵活——第三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一等奖译文点评
传达原作的风格——第四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一等奖译文点评
力戒浮躁狠下苦功——卡西欧翻译大奖赛译文点评
英国散文纵横谈——《英国散文选读》前言
Ⅲ
思辨缺席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
二十一世纪的外语人才
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一
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二
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英语教学谈之三
学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谈《阅读教程》的编写思路
中国人究竟应该怎样学外语?——贺《外国语》创刊三十周年
下辑 散论
Ⅰ
缺乏“批评”的外国文学批评
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对出版名著“简写本”和“节本”的看法
“跳舞”和“打蛋”——漫谈《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鲜活的露辛达
坚持批评的独立人格——撰写《澳大利亚文学史》的一点感触
一部新意迭出的文学史
近距离接触文学
文学不应该缺席外语教学——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疑
怀特的启示
“异类”形象——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华人
知难而进的梁中贤
怀特研究的新视角
多面的凯里
怀特的怪异性
民族身份的不倦探求者——读《从滞定到流动》
执着于孤独和寂寞的徐晓东
Ⅱ
翻译观应该是多元的——兼谈翻译?的“点烦”
翻译中的“灵气”
翻译断想——《简·爱》第二版后记
被抄袭的尴尬
译坛问题的症结何在?
翻译家的摇篮
是“麦琪的礼物”吗?
百年上海翻译
求新求变不停步
Ⅲ
流动的书斋
书,也可以这样读
英语阅读也轻松
有感于“躺着学英语”
目中有“人”
应当重视母语学习
有袋类动物的王国
苦心孤诣做学问
重视阅读
长者风范——忆王公
许国璋《英语》和许国璋教授
大洋洲之风(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