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作者余欣)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為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為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攝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為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足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為錢索,將它們在口常生活、宗教碃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為一種認知世界的思惟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尤為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