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诗词》报隆重创刊。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即席赋诗贺之,诗云:岭表人文盛,歌诗气象雄。南国红豆树,映日更葱茏。《发刊词》亦云:《诗词》报以刊登诗词的新作品为主,并及“诗词评价、赏析和研究及介绍历代诗词”等名篇,提供有关诗词知识,以及报道各地诗词界活动、诗词出版情况等为内?。作品体裁不拘,内容力求昂扬健康,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风尚;评价文章力求内容充实,语言精练,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一代新的物质、精神文明之出现,必将带来一代新的诗风;而一代新风之建立,又有赖于新的创作实践及其理论的探索,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正有待各方的共同探讨。《诗词》报同人愿与各界有志之士,协心努力,贡其微末。”迄今为止,《诗词》报已出版615期,所刊“诗词评价、赏析和研究及介绍历代诗词”等名篇,已达数千篇之巨,可谓积沙成塔,蔚为大观;而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令人读来如品香茗、如沐春风。不少读者来函来电,希望我们善用《诗词》报的资源,努力去做一些开发性的工作。例如,在这些蔚为大观的名篇之中,选择一些可读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作品结集成书;又例如,创作出版一些普及诗词鉴赏知识方面的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等等。我们意识到,如果连读者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那是我们最大的失职。说干就干。但是,当我?将尘封了20多年、有点发黄的《诗词》报搬出来时,感到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披沙拣金,谈何容易。600多期报纸,文章数千篇,文字近千万。我们只能利用班后及节假日休息时间来进行编选工作,而且我们是兢兢业业地从《诗词》报第一期起逐期编选。与此同时,作家袁建华也开始落实他的创作计划。我们计划出版一套统一风格、统一包装的“广州诗社作品系列”,这个想法获得了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钟永源主任的支持,这就更坚定了我们将这项工?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广州诗社作品系列”首先推出两部文集,一部是《诗词艺苑掇菁》,另一部是《诗词故事点菁》。我们非常认真地、谨慎地去做这项工作,但因能力、水平有限,谬误实在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谅解。我们还计划推出第三部……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把这个“作品系列”一部接一部地做下去。借此机会,感谢《诗词》报编辑部主任郭伟光和广州诗社办公室副主任李凤英等同事,你们将这项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去做,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们的专注与奉献,就没有这个“作品系列”的诞生。同时,非常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钟永源主任,没有你的鼓励和帮助,也不可能有这个“作品系列”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