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人口学塘村老人

塘村老人

塘村老人

定 价:¥38.00

作 者: 杨晋涛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化人类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97295 出版时间: 2011-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字数:  

内容简介

  杨晋涛生动描述了塘村老人们的“衰老过程”及其正在经历着的乡村各种变迁的具体情景。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已经导致出现“过疏化”现象的塘村,老年人必将经历的一系列人生大事均可以成为他们逐渐走向衰老、“成长”为老年人的标志性事件,诸如为儿子操持结婚、分家(包括家屋的代际分配、析产、分灶、户口门牌的区分)、成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诞辰寿礼上的寿星、“称粮”(失去劳动力,开始由诸子绝对对等地负担和供养)等,其中分家和称粮最具重要性,前者意味着家庭发展的周期性裂变及其伴生的父辈权威地位的弱化,后者则是社区、家庭和当事人对生理衰老过程的一个最为明确、简洁的相互确认,也可以说是乡村文化对衰老的认定。塘村的养老方案除了称粮,还有“吃转转”、“各养个”、“独子不分家”、“招郎”等,通过对上述诸多习俗性赡养制度的研究,作者阐明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其家庭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揭示出在乡村“孝道”的行为结构中蕴涵着的乡村“人观”原理和代际人际关系原则,这里所谓“人观”是指乡民们对“理想的”(或像样的)老年人和“孝顺的”晚辈所分别持有的乡土观念或基于孝道意识形态的判断和想象,而所谓代际人际关系原则,则主要是指晚辈“供老人”的义务和老年人“公平”(不偏心)对待子女的责任之间的对应关系。杨晋涛认为,如果家庭内部代际关系中晚辈的赡养义务和老年人的公平责任基本上是均衡的,那么,老年人晚年的“物质生活”就可以得到基本保障;此种物质方面的保障构成了乡村孝道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乡村孝道还有进一步的表意或象征层面,诸如“尽孝心”的馈赠和“言语”上的尊重等。

作者简介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人类学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讨》、《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从美国PM老年华人社区看新华人的聚居性》和《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等十余篇论文,并为戴维·施韦卡特的《反对资本主义》和吉登斯Ⅸ社会学》(第四版)的译者之一。现从事体质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

图书目录

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代序) 周 星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 学科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生活过程理论框架
三 中国老年研究概况
四 本书研究框架和论题
五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结构
第一章 竹镇和塘村
一 地理环境、气候与农业
二 移民史与方言
三 “候鸟”的村庄和“守巢”的老年人
四 基层组织与权威
小结
第二章 老年人的范围和称谓、称呼
一 乡土定义和现代年龄分类
二 “老汉”、“老婆婆”和“仔”、“仔媳妇”
三 “老年人”和“老几几”、“老婊子”
四 小结及对本书的描述框架的说明
第一部分 老年人与家庭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一) 塘村家屋变迁
(二) 家屋代际分配
(三) 家屋分配与老年人的地位
二 分家
(一) 分的必然性:子辈的策略——“顿”
(二) 析产、“灶”、“散伙饭”:塘村如何分家?
(三) 户口和门牌号
(四) 分家前后和“家”的弹性
第四章 塘村的养老和孝道
一“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则
(一) “称粮”和其他养老方案
(二) “供”的原则
二 塘村的孝道
(一) 传统孝道与社会变迁
(二) 塘村孝节的民间语汇
三 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
一 家庭周期与衰老过程
二 “动员分家”和“培养责任心”
三 “招郎”
四 祖孙之间: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
第二部分 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殷用祠序条规
附录二 周敦“家仙菩萨”牌位
附录三 塘村亲属称谓表
附录四 竹镇“走庙”时间(一年)表
附录五 塘村的“佛句”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