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使命,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在沙滩红楼、马神庙等老校址复校。本书所谈,即当年在景山东街的北京大学中老胡同32、33号教授宿舍(两院连通,出入的门有32号门牌,通常称为32号)。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的1946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院系调整,北大迁到海淀燕园的1952年止,这里先后居住过30多户教授、副教授和职员(朱光潜、贺麟、冯至、沈从文、曾昭抡、陈占元、芮沐、江泽涵、袁家骅、闻家驷、费青、孙承谔等)他们是北京大学的训导长或教务长,文、理、法、工学院的院长,以及哲学、西方语言文学、数学、化学、植物、地质、法律、电机等系的主任。这座大院中居住的教授学者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等状况,是那段时期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状况的缩影。而对于作者,也即当年这些教授学者们的孩子,恰是处在难忘、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时隔半个多世纪,每当这些当年的“小朋友们”谈起中老胡同32号这个令人怀念的地方,就会一起回忆当年共同生活、学习、游戏的情景,每个人的心头都充满了激动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