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自序
前言
略标大纲——示悟、修之宗
悬论第一
一、《心经》的主题思想
二、《心经》的教育思想
三、《心经》的般若中道义
四、《心经》的般若人生意义
五、《心经》的逻辑结构
六、《心经》的语言特色
七、佛说《心经》的因缘
八、关于《心经》的宣说时、处及译场
九、《心经》的受持仪轨
开题第二
一、名题
七番共解
五重各释
(一)释名
甲一·就经中所定五名论存略
甲二·就经题通别诸字正解释
(乙一·合论通别)丙一·约-化论通别
(乙一·合论通别)丙二·约-经论通别
(乙一·合论通别)丙三·约-题论通别
(乙一·合论通别)丙四·约“般若”二字论通别
(乙二·分释通别)丙一·释别名
丁一·简定
丁二·正释
(戊一·分释别题)己一·分释般若
(庚一·释三般若)辛一·实相般若
(庚一·释三般若)辛二·观照般若
(庚一·释三般若)辛三·文字般若
(庚一·释三般若)辛四·合论三般若义
(庚一·释三般若)辛五·借喻譬说三般若义
(庚一‘释三般若)辛六·约佛法僧三宝配释三般若义
(庚二·释五般若)辛一·眷属般若
(庚二·释五般若)辛二·境界般若
(庚三·合论般若)
(戊一·分释别题)己二·释波罗蜜多
(戊一·分释别题)己三·释心
(戊二·合释别题)己一·七对十四义
(戊二·合释别题)己二·约观心释
(乙二·分释通别)丙二·释通题
(二)辨体
甲一·须辨体
甲二·须知体
甲三·甄别真伪
乙一·简非
乙二·显是
甲四·正出体
甲五·略引证
甲六·会通异名
乙一·会本经之名
乙二-会诸经之名
(三)明宗
甲一·简宗体
甲二·须明宗
甲三·正明宗
甲四·诸教异同
(四)论用
甲一·简宗用
甲二·正论用
(五)判教相
甲一·略述纲要
甲二·正判此经
乙一·先申五时八教言外之旨
乙二·正以此经结属教部
二、译题
译史
(一)《心经》的传译
(二)《心经》的注疏
译人
(一)简释译题
甲一·分释
甲二·合释
(二)译主生平
科经第三
一、经文
二、科纲
甲一·序分——经家据行劝示发心略标纲要
甲二·正宗分——菩萨陈机述理正说显了般若
甲三·流通分——如来劝信受持重宣秘密般若
入文第四
一、关于此经“序分”与“流通分”的省略
二、正解经文
甲一·序分——经家据行劝示发心略标纲要
乙一·标能修之人
乙二·示所修之法
乙三·明修观之道
(丙一·能照之智)
(丙二·所见之境)
乙四·显破障之益
甲二·正宗分——菩萨陈机述理正说显了般若
乙一·就机略明蕴空
(丙一·约色明空)
丁一·直示偏小
戊一·正去小乘疑
戊二·兼释菩萨疑
丁二·重显正义
(丙二·例释余四蕴)
乙二·就机广陈实义
(丙一·直显法体)
丁一·总显
丁二·别示
戊一·显体
戊二·明相
戊三·论用
(丙二·历明破惑证真)丁一·明所离
戊一·空无六凡界法
己一·对迷心重者破五蕴
己二·对迷色重者破十二入
己三·对心色并迷者破十八界
戊二·空无四圣界法
己一·缘觉界法
己二·声闻界法
己三·菩萨界法
己四·佛界法
(丙二·历明破惑证真)丁二·辨所得
戊一·牒前启后
戊二·正明所得
己一·得分真断果
庚一·举人依法
庚二·断障得果
辛一·行成
辛二·断障
辛三·得果
己二·得究竟智果
庚一·举人依法
庚二·正明得果
(丙三·喻赞般若德用)
丁一·别叹妙用
戊一·大神咒
戊二·大明咒
戊三·无上咒
戊四·无等等咒
丁二·总结胜能
甲三·流通分——如来劝信受持重宣秘密般若
乙一·牒前启后
乙二·正说咒词
附录
一、答永嘉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 印光
二、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印光
三、《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印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