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l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入。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曾国藩本人也扑朔迷离。对他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竭力维护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忠心耿耿,却受到朝廷的猜疑;在封建王朝面临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同时,又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他是封建王朝的“救命恩人”,又对清王朝充满无奈;他一向标谤“爱民”,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却杀人如麻,不论妇孺,全不放过,绝不心慈手软。因此,当时就有人送其绰号“曾剃头”;他主张国强民富,处理“天津教案”时,却卑躬屈膝,崇洋媚外,丧权辱国,后人说他是卖国贼。如何评价曾国藩?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客观地去分析和评判。其实,曾国藩就是曾国藩。他是清王朝时的曾国藩,他是清王朝大臣的曾国藩。这就是历史。《曾国藩全书》力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曾国藩的一生。全书分为“霸志箴”、“挺经箴”、“忠信箴”、“居官箴”、“兵韬箴”、“仁敬箴”、“《冰鉴》箴”、“治学箴”、“谋略箴”、“处世箴”、“修身箴”、“齐家箴”等十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