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作为科研成果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学史著作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难以尽览。各种多卷本的、大部头的文学史更为抢眼,甚至一些断代的文学史著动辄百十来万字,更令广大读者望而却步,不敢问津,即便是本科生、研究生要下决心花大量时间去读一部七八十万字乃至百万字开外的文学史,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到底需要对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了解和把握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曾长时间地困扰过我,常使我陷入较深层次的思索。因为我已从事了几十年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经常面对青年学子的虚心求教。我发现,他们也有跟我一样的困惑,但他们的困惑比我更现实、更急迫,更需要及早获得答案。因为他们要面临不得不参加的各种级别的古代文学史的考试。有的学生就直截了当地问我,大部头的文学史内容那么多,重点在哪?我每遇到这类发问也直截了当地回答:无论哪本文学史都要提到并论述的内容,那就是重点,个别文学史著单独感兴趣的问题,尽管笔墨用得较多,也不是重点。对于准备应试的青年学子来说,我的回答可能有些急功近利的色彩。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而言,我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各种各样的文学史著作的作者们已经早就不约而同地形成共识,对于哪些内容才是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彼此并无分岐。只不过是,要把文学史做大,就得使某些内容膨胀,如此而已。